第 2 部分

他人的力量。应该说,他已不愧是这些男青工里的领袖级人物了。

    有件事,说起来很好笑。那时,这栋青工楼的男女青工似乎都没有什么个人隐私可言。因为外出回来晚的女青工,什么时候回来都得经过这里,让人一目了然。而男青工外出回来晚的,也大都在这儿报到似的坐上一会儿。谈恋爱回来晚的男青工,更是逃不过大伙儿的严审“诱供”,大多要在这儿交上一份谈恋爱经过的报告,才能蒙混“过关”。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书包网 。。

    第二章 学徒生涯(之三)

    这天晚上,毕自强从夜校回来,在青工楼旁的车棚里放好自行车,经过楼道口时,与聚集在那儿调侃的区志刚和那些工友打过招呼,便回二楼宿舍去了。毕自强原来也常在这凑堆跟人下棋,上中学时他就是象棋好手,而在厂里的青工中鲜有对手。不过,自从上了夜校高考补习班后,他就很少在这儿下棋或是跟着师傅扎堆儿调侃了。

    毕自强经过二楼走道,来到自己房间的门前。这时候,他的左右邻居,有的房间已关门熄灯,不知是没人在还是早睡了;有的房间里面五、六个人凑一块正在甩扑克牌打升级,旁边还有没事站着观战的,看人打牌忍不住时还要c上几句话外音。而有一间房里竟然还传出年轻姑娘嘻笑的声音。不过也用不着走过去瞧,绝对是亮着灯光、敞开着房门的;这时,不知从谁的房间里传扬出弹吉它和唱歌的声音,隐隐约约地听出来了,是刚解禁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c曲《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毕自强进屋后拉亮电灯,放下草绿色的军用挎包,一p股坐在床沿上,便趴在桌上翻书本,开始复习功课。每天不论回来多晚,他都要求自己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通常,他总是在深夜一点钟后才上床睡觉。而这时,睡在他对面床的区志刚有时候还与人聊天没回来呢。

    今晚不知怎么了,区志刚瞧见毕自强上楼之后,忽然从楼下那闲聊的人堆里溜了出来,竟尾随着他回到宿舍里。毕自强坐在桌旁抬起头,看到对面床上坐着的区志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觉得很是奇怪。

    “师傅,有事吗?”

    “是这样的,”区志刚犹豫了一下,还是自己也想考大学的想法隐瞒起来,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也准备去上夜校,不过,是上初中班的。你看成吗?”

    “哈,真的?”毕自强不禁笑了,大大咧咧地说道:“我看行。”

    “你可别跟我逗乐玩哟。”

    “真不是说笑话,我这不是正在鼓励师傅您上进嘛。”

    “唉,可我的数学底子太薄,”区志刚分析自己当前面临着的困难,说道:“你知道的,我跟你哥虽然名义上是高中毕业,但那几年,我们就根本没好好地读过几天书。就是初中学过的那点数学知识,这么多年了,也全都还给老师了。”

    “那您的意思是……”

    “你看这样好不好,”区志刚冲他扬起笑脸,征求意见地说道:“你小子学习经验多,你给我当指导老师好不好,我从初中一年级的数学开始补起。”

    这一下子,倒让毕自强逗乐了起来。

    “笑什么笑,”区志刚眯着双眼瞅着他,露出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问道:“太窝囊了是不是?”

    “师傅,没那个意思。我是说,帮您 补习初中数学,应当是没问题的。不过嘛,您以后可怎么称呼我呀?”

    “叫老师,毕老师呀。”

    “哎,我听着怎么这么服舒呀,”毕自强开心地笑着,说道:“还从来没人叫过我老师呢。”

    “你小子,别神气活现的!”

    “呵,师傅,说正经的,叫我老师就不必了。不过,您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说。”区志刚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在桌子抽屉里翻出一包平装的大前门香烟,一甩手拍在桌面上,说道:“这包好烟归你啦。改天发工资了,我请你喝酒。”

    “呵呵,”毕自强也不客气,抓过那一盒烟撕开口子,先是递了一支给他,然后自己也叼上一支,幽默地说道:“师傅的烟要抽,酒也要喝,但这条件还得要说。师傅呀,您以后可不能再叫我‘小子’了,不然,我哪里还有当老师的面子嘛。”

    这回,轮到区志刚笑弯腰了。

    “我还以为是说什么条件呢,这没问题。以后我就正正规规地叫自强,这行了吧?”

    “好,一言为定。”

    说话间,两人相视而笑。

    这个星期天,毕自强陪着区志刚到市里逛新华书店。区志刚买了一套初中数学课本。毕自强还专门为师傅挑了一些参考书。随后,两人在一家小饭馆里小撮了一餐,这次自然是区志刚掏的腰包了。

    当时代又一次重新奏响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高亢乐曲时,区志刚深埋在心里的远大抱负也渐渐浮出了水面。言必行,行必果。时年二十六岁的区志刚,为了将来能考上大学,立志一定要赶走数学科目这只张牙舞爪的“挡路虎”。没想到,他如今是恭恭敬敬地接受着徒弟的指导,从初中数学解一元二次方程开始,津津有味地学了起来。不可否认,八年的青工生活,早已把区志刚磨练成一个有思想、能吃苦耐劳的优秀男人。每天晚上,当毕自强从夜校回到宿舍时,总能看到区志刚在灯下苦读的身影。

    “呵,回来了,”区志刚正端坐在床沿上看书,见毕自强进屋,便急不可待地说道:“我这正头痛着呢,有些问题正等着向你请教呢。”

    “我说师傅呀,” 毕自强作出一脸无奈的样子,逗趣地说道:“我p股还没坐热呢,能不能让我先喘口气呀。”

    “嘿嘿,” 区志刚站起来去拿保温瓶,往桌上的杯子里倒水,关切地说道:“外面冷吧,来,先喝口热水。”

    “什么问题?”毕自强瞅着桌上的草稿纸上的数学题,轻松地说道:“这很容易嘛!……这样移项,两边同除去五,这样答案不就出来了?”

    “瞧我笨的,嗯,你这么一说,这道题我就会了。”

    房间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区志刚和毕自强各自读着自己的书。

    那时候,厂里与区志刚年龄相仿的许多青工,大都在忙于恋爱或者结婚,苦心经营着“三转一响”(注:指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三十六条腿”(注:指家俱)的家庭幸福生活。但已过晚婚年龄的区志刚,却不着急找女朋友,而是明智地选择了学习生活的道路。有时候,区志刚比毕自强还要睡得晚。从头学起,一步一个脚印,欲越万水千山,待那无限风光出现在眼前。区志刚这种刻苦用功学习的精神,着实让后辈的毕自强吃惊不小,不由肃然起敬。

    每天清晨六点,毕自强都会准时被自己的闹钟吵醒。然后,他下楼去锻炼身体。区志刚倒是从来不起床晨练的。但上班时,区志刚总是第一个到车间开门打水扫地,绝无迟到的现象。

    毕自强绕着青工楼前的篮球场跑上几圈后,便来到厂区内的一棵大树下。清晨,这里无人过往,相对僻静些。他让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之后,站桩吸气,猛然大喝一声,使出一路拳法。

    别看毕自强人长得白净,眉清目秀,显得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而此时亮出拳脚架势,竟是威风八面,虎虎生风……

    第三章 如兄如弟(之一)

    说到毕自强曾练武学艺的事,这可有些来历。

    七十年代初,每隔一段时间的周末,南疆市机械厂的职工们都能看上一次电影。在厂里篮球场上看不花钱的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里人们在生活中最快乐的文化享受了。

    还没等到的太阳落山,七、八岁的毕自强早早就扛着小板凳冲出家门,和一些小伙伴们p颠p颠地来到篮球场上摆好一长串小板凳,霸占了“有利地形”。那时,只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几部影片是允许长年累月放映的。

    铁杆影迷毕自强一直是那些影片的忠实观众。尽管每部影片都已经看过n遍了,甚至有些大段台词都能倒背如流了,但他仍然逢场必到,从不漏过。每当放映机把影像投s向那横挂在半空中的白色银幕时,他和那些半拉大的孩子们便欢呼雀跃起来。也许是因为对这些电影太熟悉了的缘故,在影片放映过程中,他总是和一大群男孩们在放映场外奔来跑去,到处打闹、嬉戏、冲杀,到了电影中开始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让他们终于安静地坐下来。毕自强和那些男孩们,正是在这几部国产战斗故事片的影响下不断成长起来,从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烙下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结。

    上小学时,毕自强与同班同学陈佳林、田志雄玩得最好,这三个小家伙都属于那种生性顽皮、不服管教的小祖宗。他们平时只要凑在一块就无端地惹事生非,弄出不少麻烦。有时实在是百无聊赖了,他们就去用石块砸别人家的玻璃窗听清脆,用自制的弹弓比赛谁先把高挂着的路灯打碎,为摸几个鸟蛋不要小命地爬上高高的桉树顶,偷着到学校附近的池塘里游泳、摸鱼,简直没有他们不敢去干的事情。每当毕自强领头去和别人打完架后,总是抱着被扯烂的小书包,一副鼻青脸肿的样子回家。自然,他还少不了挨父亲一顿狠揍,说不准晚上还得饿肚子呢。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毕自强就与陈佳林、田志雄三人就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三人如兄如弟,形影不离。他们在学校里也少不了一些恶搞和闯祸,给年轻的女班主任惹出了许多让人头痛不止的事情。不过。毕自强脑瓜子聪明、理解能力强,读书不太用功,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陈佳林、田志雄两人的作业几乎全是照抄他的,有时干脆还由毕自强直接代笔。这三个小家伙也有一项最为愉快的课外活动,就是在放学后步行十几分钟,到北宁街上一家叫“连环画之家”的租借店去看小人书。

    这家小人书租借店,有两间各十几平方米相通的屋子。在店门口,通常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店主人就坐在那儿。他背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很大的纸板,那上面都是介绍最近新出版或者内容火爆吸引眼球的连环画书。只要给店主人一分钱,他就会拿来你指定要看的那本小人书。店内的布置很简陋,四面墙壁上张贴着各种花花绿绿的连环画封面,每个封面有巴掌那么大,你挨我挤地在墙壁上排着一行行队伍,让人瞧着不禁眼花潦乱。靠墙的周边都固定着没靠背的长条木凳,屋中央到处摆放着小板凳。有时候,来看书的人太多了,屋里挤得连站脚的地方也没有了,还可以拎着小板凳到临街的店外面,在店主人视线范围之内看书。平时来店里看连环画的,大多是一些街道上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年人和中学生。每天放学后,特别是星期天,小学生便成了租借店里看小人书的“主力军”。

    毕自强、陈佳林、田志雄都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了看连环画,他们往往靠捡纸皮、收集破铜烂铁,换来一角几分钱,然后一起共同分享着连环画给他们带来的那份简单的快乐。口袋里没钱的时候,他们也常常不嫌路远地跑来店里逛一逛,寻找着看书人身边的空座位,好去挨着“蹭”看几眼别人手上的连环画。唉,真是可怜了这一代人的童年。

    毕自强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杨家将》这类小人书了。他崇尚那些名扬四海的英雄人物,而他们身上那种耿直豪爽、嫉恶如仇、不倔不挠的性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少的毕自强。他心中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物。

    一九七四年,十二岁的毕自强读小学四年级。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探听到,市里南国街上有一个习武之人叫胡大海。有一天,他找来陈佳林和田志雄暗地里商量着要去拜师习武。最后,在毕自强的带领下,三个男孩不知天高地厚地结伴而莽撞地闯入胡家。不料他们刚说完来意,便被胡大海吹胡子、瞪眼睛地驱赶了出来。但他们并不死心,在门外待了一会儿,又壮着胆子走进来,死磨硬泡地把好话说了一箩筐,硬是赖在人家里不肯走。可胡大海不吃这一套,挥动着长扫帚吓唬着他们,最后还是把这三个男孩来了个扫地出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唉声叹气地拖拉着小书包离开了胡大海家。回去的路上,他们三人还在讨论着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毕自强的父亲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和无奈,只好亲自和这三个男孩去找胡大海,为孩子们拜师习武的事登门说情。毕自强提着两瓶桂林“三花”酒,陈佳林怀抱两条平装“大前门”香烟,田志雄拎着一网袋柑果。三个男孩欢天喜地领着老毕师傅一路前往,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灿烂无比的笑容。就这样,一老三少的身影出现在南国街上。

    南国街是市内一条颇有商业气息的老街道,这里的房屋建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街道的两旁,大都是那种南方人称之为“骑楼”(注:就是最下面一层有宽敞走廊的一种旧式楼房)的两层楼房。据老一代人说,这些房屋大都是百年前按“法国式房屋建筑”的样式建造的。在并排相对的楼房之间,夹着一条不太宽敞的街道。所有底层的房屋门口,不论建筑物的方位如何,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冲着街面方向开的。街上的小店铺很多,有百货店、小吃店、杂货店、修鞋店、凉茶店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因而这里成为了市内最为喧闹的主要街道之一。

    不一会儿,老毕师傅和三个男孩一行四人便到了胡大海的家门口。胡家门牌是南国街36号,一个摆卖凉茶、酸嘢的店铺。

    或许是因为南方天气炎热、环境潮湿的关系,南方人一年四季都喜欢喝口凉茶。“酸嘢”,是南方人的一种很流行的口语称谓,说的是用米醋腌制成的各种各样的小食品。在胡家店铺内木制的长形柜台上,摆放着十几个透明的大玻璃瓶,里面各自装着酸萝卜块、酸木瓜片、酸豆角束、长条的酸黄瓜、整个的酸青椒……酸制品种不下十几种呢。旁边,摆着一排排盖着玻璃片的凉茶杯子,里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凉茶,有淡黑色的王老吉、罗汉果,淡黄色的生地、雷公根、茶,等等。在这二十多平方米简陋的屋子里,还提供有几张圆桌方木凳,供客人们歇坐小吃。七十年代,这的东西卖得便宜:玻璃杯凉茶,一分钱一杯;腌制小食品,一分钱一块(件)。在街上或“骑楼”下往来的行人,不断有停下脚步进店里来“帮衬”的,不过,这的顾客多以妇女和孩子们为主。店铺的柜台后,坐着一位手摇大葵扇的阿婆在收钱,那是胡大海的母亲胡阿婆。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凉茶、酸嘢小店,当时在名义上还是属于街道集体所有制(联营)的性质。

    因为有老毕师傅前来的缘故,这次,那三个半拉大的男孩被胡大海十分客气地礼让进了家门。

    胡大海,一米七二的个头,三十六、七岁的样子,长着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由于长年习武练身,他的体格显得特别强健和结实。他是市物资回收公司收购废品站的一名职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一辆三轮车走大街穿小巷,吆喝着收一些酒瓶子和旧报纸等废品什么的。他的父亲解放前是走南闯北的江湖镖师,他自幼跟着父亲学习南派拳脚。父亲去世后,他继续四处拜访名师学艺,吸取众家之长,铁骨铮铮地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三十多岁了,他才得以结婚生子。代了的爱人叫陈丽梅,是街道一家福利厂的女工,夫妻俩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名叫胡小静。

    老毕师傅和三个男孩子跟着胡大海走进店铺的后门。店铺上面二楼那两间房子,就是胡大海一家人的住所。眼前,是比较宽敞的一块空地围成的家庭式后院。院子里,四处靠墙壁的地方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瓦缸,它们都是用来腌制小食品的。院子深处,有一处别开生面的景色:一个用木桩和竹竿搭建成的凉棚,上面爬满了漆黑色的葡萄老藤和那青青的葡萄叶子。凉棚下,是一张圆石桌,周围侍候着四个圆柱般的石凳。

    胡大海招呼着老毕师傅坐下后,拿了五、六个小瓷杯摆在石桌上,又沏了一壶绿茶,让登门的这些客人喝了解渴。胡大海和老毕师傅在凉棚下的石凳上相对而坐,开始谈论着三个孩子想拜师学武的事情。离此不远处,三个男孩犹如三个小木桩似的并排站在一旁,他们的两只小手却停不下来,各自不时地捋头发、扳手指、卷衣角,彼此之间眨巴着眼晴交流着各自的心思,心急如焚地等待着两个大人洽谈的结果。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如兄如弟(之二)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跟着一位妇女走进小院子。那是胡大海的爱人陈丽梅和女儿胡小静。小女孩一副天真活泼的模样,头上用红细绳扎着两根“向天冲”小辫子。看见院子里的葡萄架子下坐有人,她便一跳一蹦地欢叫着“爸爸、爸爸”,飞快地窜到胡大海的身旁,撒娇地爬上他的大腿上坐着。陈丽梅走过来,向陌生的客人礼节性的打过招呼后,独自上二楼去了。

    老毕师傅还继续和胡大海商量着孩子们的事情。那胡小静依偎在胡大海的怀里,两只小手不停地在抚弄着爸爸的大手玩,她还不时地抬起头来,用她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瞄上一眼对面站着的三个陌生男孩。

    谢天谢地,两个大人终于把这件事情谈妥了。他们拟定五天之后的所谓“黄道吉日”,举行拜师仪式。这天下午,三个男孩放学后便直奔胡大海家。胡大海早已在家里摆放好了祖牌、香案,拜祀完祖牌,三个男孩各自轮流给胡大海磕了三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