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兵,他的父母走得早,堂弟孙迪傅又抢走了他的未婚妻,他不愿与过多来往,

    所以就只能把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父亲的老家孙家村了。

    孙家村的历史十分久远,村子是在明末时期聚集的,村子里人数最少,地位

    却最高的是孙氏;人数相当,地位却较低的叶姓、毛姓、王姓等。在这些人之中,

    为首的孙氏是抗清名将孙承宗的后人,也是当时的首领,而其余诸姓人家则是随

    孙氏逃难到此地的仆从和孙承宗帐下死里逃生的残兵败将。

    清廷十分敬佩孙承宗的高尚气节,每次科举殿试,都必定给孙氏一族一个名

    额,每任县令到任,都必须先祭拜孙承宗,孙氏一族也十分争气,不仅世代簪缨,

    而且名臣将星为数不少,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另一方面,虽然起初孙氏的族人并不多,但是他们大多负责村子的教化和管

    理工作,而其余诸姓人家则主要负责村子的农耕工作,加上孙氏本来就是主人家,

    所以其余诸姓人家对孙氏俯首听命渐渐成了一种本能,更加之皇权不下县,县下

    是宗族的传统,孙氏自然就成了村子实际的土皇帝。

    既然是这个村子实际上的土皇帝,那么自然孙氏会为村子订立种种规矩,设

    立种种刑罚。所谓规矩,也往往是以最基本的道德为前提制定的,所惩罚的无非

    就是偷盗、淫邪、凶恶、懒惰、不孝、忤逆等罪。

    他的每一位先祖都会在告老还乡后以宗族族长之身担起管理刑罚之责,无比

    公正严明,渐渐地,村子之中相对狡猾、奸诈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不是死

    于囚中,就是亡于劳役,这个村子成了一个非常安定,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甚

    至有了些大同社会的味道。

    于是在清末,这个起初一个不过百十来人的小村落,竟然变成了人口千余的

    大村子,若不是交通实在不便,又没有什么特产,早就成了处商贸兴旺的小镇了。

    但随着金发碧眼的洋人的到来,情况开始变得急转直下了。

    村民的土地被穿着黑袍,带着十字架的洋和尚抢走盖起了大教堂,从外面流

    入的鸦片腐蚀了村民的精神,这里的良善百姓中又出现了奸诈狡猾,作奸犯科之

    人,孙氏想让村子重回过去平静的日子,但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天。

    武昌一声炮响,满清覆灭,民国新立,他的祖父,前清大理寺卿孙英郭带头

    剪辫子,还把留洋归来的留学生请到村子里,出资开设新学堂以教授新学,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