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是使用简化字的时候,大家看这个昆嵛山的“嵛”字和昆仑山“仑”字的繁体字“崙”字很像,看走了眼了,就以为是昆仑山了,结果现在翻开李东垣的书,但凡提到人家范尊师的地方,都写个昆仑范尊师,我自己以前就特奇怪,这位先生跟昆仑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人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昆嵛山普照真人范尊师。

    其他简体版的文献也一样,包括道教文献里的,武侠小说里(或者武侠小说例外,它是希望越远越好,天山才好呢),好多都写成了昆仑山。

    这回您明白了,全真教今天在泰山开会,说下周的会议改在昆嵛山开,这是比较靠谱的,如果说下周改在昆仑山开了,得,大家回头施展法术吧,谁能飞去谁去。

    那么,为什么大家这么尊敬范仲淹呢?因为范仲淹是一位不世出的贤人,是当年所有知识分子的榜样。

    范仲淹的事迹大家都了解,做官做到了副总理的位置,政绩还是很卓著的,在国家无人的时候又被当作武将使用,派到西部的边关驻防,居然威慑得外族不敢入侵,使得边境平安若干年。这种能力已经够让各路学子们羡慕的了,他还顺手在岳阳楼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句子,让所有听了的学子都自叹境界不如,鼻孔喷血。

    现在的人已经不了解了,范仲淹在过去读书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那简直是超级偶像啊!

    但是有此政绩,有此学问的人历代也不少,为什么单单这位范仲淹在读书人中的地位这么高呢?

    这要从范仲淹的修为谈起。

    范仲淹之所以成为儒者心目中的典范,主要是因为他的清修苦节。

    他做了几乎是副宰相的大官,工资应该是不少了,但是他家里却穷的一塌糊涂,四个儿子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谁有事儿的时候出去穿,没有什么事就在家里穿破的。

    您该觉得这是胡说八道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啊,他的工资都哪儿去了?

    都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了。

    别人说他是“忠义满朝廷”,就是这个意思,他见到读书人穷困没有钱了,就帮助人家,见到谁家丧葬嫁娶困难了,也帮助人家。

    还买了田地千亩,把家族的人都聚集起来,将地交给家族的族长管理,田地的收入就供给这些家的老人啊,读书人啊等等,古人对家族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家族繁荣兴旺,那是儒者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啊,是大事,是要记功德的。这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一家三口为单位了。

    范仲淹还建了给学子们学习的地方,我的印象中好像在苏州就建立了文庙,苏州的同学帮着考证一下,是否正确。

    总之净干好事了,凡是忠义之事,听说了,没有不做的。

    自己却廉洁c守,不收回扣,不贪污,不乱花公家一分钱。

    有了这样的员工,他的老板皇上大人一定晚上在被窝里偷着乐。

    历史上的评价是,范仲淹在朝廷一出现,搞得其他朝臣们谁都不好意思奢靡了,风气为之一振。

    文的可以了吧,武的更加厉害,北宋人才紧缺,边关告急,把范仲淹给派了过去当大元帅,范仲淹治军有条,西夏不敢来犯,在范仲淹去世后,边关人们焚香痛哭,连敌人那边都给点香跪拜,以示敬重。

    这就是德行的力量啊!

    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四个儿子居然无钱为他举办葬礼。最后棺材是大家凑钱买的。

    其清廉若此!!!千古无人出其右。

    我们现在给范仲淹的评价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但是,我知道,范仲淹心中想做好的只是:一个儒者。

    所以他以无懈可击的品行,成为了读书人心目中的超级偶像。

    过去有人评价,历史上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佑护子孙千年的只有那么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范仲淹。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的后代,一提自己的祖先,大家都礼敬,都客气,都给面子,还有可能给提供生活来源的,就只有这两个人能够做到。

    比如孔家的后代,历代皇上等各级人物都尊重着呢,范仲淹的后代呢?因为现在学儒的少了,所以大家不了解,在过去,儒生们如果谁和范仲淹的后代有交往,那是荣幸的事情呢,写本书绝对是要请人家来给写个序的,就是给写句话,大家也都觉得脸上有光。

    那么,您该问了,说了这么多,这范仲淹到底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啊?

    有,而且关系还很大。

    因为范仲淹说了一句功德无量的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这话有多种版本,还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两种。

    这是范仲淹在青年读书的时代,还没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庙里烧香祷告,对神仙所发的自己的誓言,意思是我范仲淹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对百姓好的我就做,让我当官,我就当个好的官,如果不让我当官,那就一定让我做个好的医生,也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话,大家切勿等闲看过。

    这话里面包含了极其坚定的信念。

    此语与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具有相似的感召力。

    过去做医生的地位并不高,都混到与算命打卦的基本是同一个份儿上了,一个读书人,眼巴巴地期待着功名呢,一朝落第,心里特承受不了,跳楼的心都有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高考,两种选择”这样的话,只有“除了登科,还是登科”这样的思路。

    所以有人考了一辈子,有人放弃了,给大官当个狗头军师幕僚什么的,有人回家种地去了,当然,还有的直接就疯了。

    在这个时候,范仲淹的这句话起了作用,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医生是因为落第后,在这句话的启发下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的。

    但是至少,在从医后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心理安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吧。

    我看过了那么多的古代医书,几乎大部分书的序言里,别人在介绍的时候都要写上:“昔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样的话,有的书好几个人写序,每个人都把这话说一遍。

    可见此话影响之深!

    【痛苦的思考】

    所以,李东垣经常和元好问去拜访范尊师。

    两人有时一起去看望范尊师。

    有的时候李东垣自己去。

    范尊师的道观庄严肃穆,香火缭绕。

    在这里,会使人想起很多前尘往事。

    因此,李东垣已经五十多岁了。

    回想自己漂泊、动荡的一生,别有一番苦涩滋味在心头啊。

    李东垣很愿意和范尊师聊聊,因为自己的心里太沉重了。

    尊师的茶室里。

    淡雅的茶香从茶壶中溢出。

    “东垣,你的面容为何如此疲惫?”范尊师缓缓地问,他身后的窗子外面,是青山与松柏。

    李东垣:“尊师,我觉得,人生太苦了。”

    范尊师喝了口清茶,问:“何有此言?”

    李东垣:“作为一个医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却经常无能为力,我刚刚救活了一个,那边又死了一百个,天下为何如此之乱,苍生为何如此不幸啊。”

    范尊师叹了口气:“是啊,这是乱世。”

    李东垣:“他们要砍掉别人的胳膊、要杀掉一个人很容易,可是我们医生要让伤口复原是多么的难!”

    范尊师在默默地听着。

    李东垣:“我经常感觉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何时,才能得见光明。”

    沉默片刻,范尊师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直视着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东垣,你不要放弃,你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当世的人,更是为后世做的啊,要知道,天下总有国泰民安的那一天,那个时候的百姓,更需要你的学问!”

    李东垣凝视着范尊师。

    范尊师:“你我可能都不会见到那一天了,但是,你现在就要把你的学问写下来,传下去,虽然你现在很累了,但也要坚持写下去(就令著述不已),即使有一天累死了(精力衰竭,书成而死),也在所不惜!因为学问传下去了,就和你还活着是一样的啊!”

    两人的眼泪都慢慢地流了出来。

    范尊师:“这个世界现在一片黑暗,但是,有一线光明,在这里,”尊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为了这一线光明,拼命写下去吧!”

    一个人,生在盛世还是乱世,是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有多少生在乱世的医生,是凭着自己的信念活下来,创造出灿烂的中医文化的。

    饥饿、杀戮、动荡,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上天没有给他们任何阳光,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光明。

    生活在盛世的人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羡慕你们呢?

    【徒弟罗天益】

    公元1243年,李东垣离开了山东,告别了范尊师和元好问,回到自己的家乡真定。

    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了。

    熟识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

    一片凄凉景象。

    刚回到家乡的李东垣比较疲惫,文献记载他“但依蒲团,唤童烫酒,看万里水绡染就”。

    实际上,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李东垣所向往的生活,是他的梦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从他回到家乡到他去世这八年中,他做了大量的事情:

    一、他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从有时间记载的医案中的编年来看,《东垣试效方》中几乎全部的医案都出自这个时期;

    二、他整理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将已经写过的《内外伤辨惑论》重新整理,成书,其他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整理了出来;

    三、传授学问,他开始着手物色自己的传人,将学问传下去。

    其中传授学问是一个最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好的弟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好古在跟随李东垣学习的时候,李东垣的很多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此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去哪里去找呢?

    李东垣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周德父说了。

    巧得很,仿佛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周德父说:我知道这么个人,就是廉台的罗天益啊,他这个人性情敦厚,为人简朴,曾经痛恨自己所学的水平不够,有志于继续学习,“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李东垣很高兴,就让周德父安排罗天益来见见面。

    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的青年,人品非常的好,为了见面,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李东垣的景仰和想拜师的心情。

    这封信现在还可以看到,在罗天益后来写的书《卫生宝鉴》的序中,全文收录了,只有几个字脱落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拿来一看。

    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见面时,李东垣看到信后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了罗天益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呢?”(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不知道如果各位的导师如此问您会怎么回答,因为不大好回答,您说挣钱的那个估计是没戏了,您说想学传道的,则很容易被认为是说大话。

    罗天益同学虽然憨厚,但脑子还是蛮快的,立刻回答:“亦传道耳”。

    真是高啊,罗天益老婆孩子都有了,拖家带口的,如果说不赚钱仅仅是为了传道,谁信啊,所以说了个“亦传道”,说明养家糊口还是要的,但对您的学问的传播,少不了您的。

    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李东垣听了很满意,当即决定,收下了这个学生。

    入学的条件还很优惠,食宿全部由老师李东垣负责。

    有这种好事?当然有,因为李东垣看中了罗天益的人品,知道他的家里很贫穷,为了让他能够放心地学习,就提供了助学金。

    不但有助学金,还有奖学金。

    在罗天益跟随李东垣学习了三年的时候,李东垣看到,这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奖励罗天益能够如此坚定地坚持学习,李东垣拿出了“白金二十两”,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罗天益叫来,对他说:“我知道你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怕你动摇了学习医学的信心,半途而废,现在这些钱给你,拿回家去养活老婆孩子吧!”

    罗天益吓了一跳,哪有这样的老师啊,自己不交学费也就罢了,还白吃白住,然后还要给钱?

    于是罗天益连忙极力推辞。

    李东垣斩钉截铁地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意是:“比这点儿钱更贵重的学问我都给你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你就不要推辞了!”(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这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老师和学生的佳话。

    不同寻常的老师,遇到了不同寻常的学生。

    在李东垣的资助下,罗天益认真刻苦地跟随老师学习了八年,直到李东垣去世,尽得其传。

    【诊病之妙】

    有了罗天益做徒弟,李东垣治病的医案有人记录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更多的李东垣是如何诊病的资料。

    举几个例子吧:

    有个患者叫王善甫的,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前面的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

    于是请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好家伙,这是个危急重症啊。

    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人家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仔细考虑好是无法处理的,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

    然后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

    结果晚上也思考,都躺下睡了(估计没睡着,还想呢),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说:“我想明白了!”(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

    估计罗天益一定是被吓傻了,以为闹鬼呢,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

    罗天益同学糊里糊涂地被惊醒,然后还要赶快拿笔记录老师的思考成果。

    李东垣衣服还没穿好呢,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y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y才能出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就是唐朝的一个叫做王冰的高人)说过:无阳则y无以生,无y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y气从何而来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y和阳是一对儿总在一起的东西,离开谁都不行,它们互根互生,又互相制约)

    不知道罗天益迷蒙中是否听懂了,反正内容是都记下来了。

    第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y的药物(以群y之剂投之),患者很快就好了,n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没有再服第二付药就痊愈了(不再服而愈)。

    看来高手就是高手啊,一击而中。

    再讲个治疗元好问的医案。

    李东垣回到家乡后,元好问也来到过真定串门。

    当然,他不是特别来看李东垣的,他是当时的大名人,朋友多,所以到了真定东家西家到处走。

    他先去的就是前面这位患者王善甫家了,这位王先生是京城管酒的官,当然家里也有点儿酒,元好问估计就奔这酒去的,就多喝了点儿。

    结果没两天元好问就发现自己脑袋后面,头颈部位生了个小疮,开始还没在意,两天后开始觉得疼。但也没在意。

    第二天还见到李东垣了(见国医李公明之),两人光顾着见面高兴了,结果自己还忘了问自己的疮这个事儿了,这一天见到了好几次,都忘了问了。

    再过两天,坏了,开始觉得脖子发硬,发麻,“势外散,热毒煟1薄?br />

    这个时候旁边开始有人吓唬他了:您没听说,本地有个刘大人就是脑袋长疽刚死的!

    在古代,后背或者脑后长的疔疽是真的能导致人死亡的,比如著名的项羽的亚父范增就是患背疽死的。

    元好问吓坏了。

    第三天,这个疮疽疼得已经无法睡觉了。

    也不知道这位元好问怎么了,居然没有找李东垣,而是去了另一个外科大夫那里。这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估计是一开始没和人家讲现在不好意思找人家了?或者是觉得李东垣擅长治疗内伤病,外科治得怎么样不清楚?反正当时人家怎么想的我们搞不大清楚了。

    这位外科大夫先给开了点药,然后看患者是这么大的名人,自己看不放心,就把一个师兄也找来一起看。

    看的结果是说:现在没法儿弄,要等到十八天后脓出来后再处置吧,三个月后才能好(不知道这位跟谁学的,这么个治法儿没法儿不死人)。

    元好问很狼狈,越想越害怕,心里琢磨:这么个疼法儿,十八天后我都该挂了!

    于是这才赶紧找来了李东垣。

    李东垣一看,一点没当回事儿,“谈笑如平常”。

    元好问都急了,兄弟我都快挂了,您还不当回事儿?

    其实我们李东垣很会使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