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都市言情 > 锦衣夜行(精校版) > 第 55 部分

第 55 部分

,便在阳谷县街头闲逛起来。

    走到县衙对过儿,就见旁边有一家酒店,门前c着酒幡,上书“缘聚源”三个大字,门庭若市,酒客如云,小东不由啧啧赞道:“这是谁家的生意,做得可好,看这热闹劲儿,比其他几家可强得多了。”

    阿庆嫂子是个常出门的,往那边一望,便笑道:“确实能干,店主是两位外乡姑娘呢,是一对结义姐妹,姐姐姓谢,妹子姓南,店才开了不久,只因姐妹二人生得秀色可餐,足以佐酒,这些臭男人自然趋之若鹜。”

    这时就见几位客人从门里出来“小东认得他们,其中两个是县衙的书吏,醉醺醺的,还有几个喝得不多,陪着笑正搀着他们,想来是请客的原告或被告了,后边随出一个女孩儿,不过十三四岁年纪,头梳三丫髻,一双大眼水灵灵的,腰间系一条蓝花布的小围裙,束紧了小腰身,身子虽未长成,胸口已见贲起,形状温润绵致,虽不甚丰盈,却依稀透出女儿家的妩媚来,尤其是那眉目五官,仿佛画中的人儿,精巧秀气,无可挑剔。

    小东瞧了不禁想道:“这样稚龄的少女,竟可如此标致,难怪那些男人捧场,连我看了都觉赏心悦目呢。看这面相,有点像是南人,难怪着呢,南人早熟,换了我再这般年纪的时候,可没这般风情。”

    小姑娘笑盈盈的,用银铃般的嗓音道:“马爷、金爷,您二位慢走,欢迎下次再来。”

    马书吏醉醺醺地站住步子,回头笑道:“,就凭你这么甜的小娘子,老爷我,也是一定会常来的。”

    说着借着酒意,便去摸那姑娘小手,姑娘很机灵地把手一缩,向他笑容可掬地作一个揖,甜甜笑道:“那就多谢马爷了。哎笑,钟大哥,您来了,瞧您风尘仆仆的,可办完了差吧,快进店里吃杯水酒,歇上一歇。”

    她灵巧转身,假意招呼客人,便迎向了一个刚刚走来的姓钟的捕快。

    马书吏有些悻悻然地缩回手来,由人扶着走了。

    小东见了不禁一笑,对阿庆嫂子道:“这小姑娘虽然抛头露面,当垆卖酒,却自爱的很呢,那马书更是县太爷面前的红人,若做了这里常客,不止给她家拉来许多生意,还能照顾她姐妹两个外乡人不受欺负,她却不肯教人沾着一点儿便宜,难得。”

    阿庆嫂子吃吃笑道:“小东啊,你家那位西门大官人可也是这儿的常客呢,诉讼官司,但有吃请,他都往这儿领,可给人家招揽了不少生意。”

    小东见了姑娘洁身自好的模样,并不大往心里去,只撇撇嘴,笑道:“你不说我也猜得出,我们家那个没出息的东西,不过,他这人有色心没色胆儿的,人家小娘子不对他假以辞词,他口花花的占几句口头便宜,就美得找不着北了,怕是还不及这马书吏胆儿大,敢去摸人家姑娘的手,怕他甚么。”

    两个妇人笑语着去了,那扎围裙的小姑娘一双明媚的大眼睛从她们身上轻轻扫过,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

    第179章 设局

    “这一家子,算是完啦。”

    夏浔不忍再看集中到厅中来的那些尸体,他走出李家客厅,长长地叹息一声。

    他也知道,牛不野如此做,不全是为了泄愤报复,同时也是为了警告那些教众。朝廷再怎么抓,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匪全抓起来,只要他们能够保住几个首领,组织不从内部溃烂,就能根基不倒,东山再起。

    白莲教从诞生那天起,就和造反挂上了钩。它起源于北宋,从北宋时候起就开始造反,宋朝时它反宋,金朝时它反金,元朝时它反元,明朝时它反明,清朝时它反清,好象脑后生了反骨,谁当政它反谁。

    仔细看的话,它造反的时段未必全是一个王朝末期,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时候,而是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时段都有发生。如果非要说它这是官民反、揭杆起义,反抗腐朽的封建统治,那实在是往它脸上贴金了。

    实际上很多时候造反仅仅是因为掌教者的一己私欲,那些香主坛主教主元帅大掌柜们,那些会道门的首领们一旦掌握了较大的权力,吸纳了自认为足够多的教众,野心就开始滋长,就开始想着称王称霸,夺天下、坐天下,当皇帝,谈不上替天行道、锄暴安良,或者是什么正义性的起义。

    今天,夏浔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暴行,他被激怒了,本来他这次回山东,只是打着缉查山东府打击教匪的幌子真正目的只有一个:争取彭家的谅解,接回自己的娘子。现在,他改变主意了,他要先抓到牛不野,一定要把这个穷凶极恶的大盗绳之以法。

    “初次相见,初次相见……”

    他忽地想起李维说过的这句话脑海中马上有一条若隐若无的线,在那里轻轻地飘扬着,想抓却又抓不住。他在那儿呆呆地站了半晌,突然捕捉到了什么,再仔细一些便匆匆转身,向厅中走去,李家血案传遍全城,立即起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作用。一方面,牛不野的残酷屠杀使得许多寻常百姓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官府搜捕过程中造成的扰民行为抱怨少了,就连一些素质低下的巡检捕快趁机敲诈勒索的恶行都懒得计较,只希望他们能尽快把这些杀人魔头绳之以法。

    另一方面担心受到教规惩治,主动自首、举告他人的在教百姓越来越少,本来因为官府的施压和大力宣传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已贴出了自首者免罪的告示许多百姓人家都跑到官府自首,按察司门前络绎不绝。

    但是李家血案一发生自首的人数急剧减少,大部分在教百姓都保持了沉默对官府持以不信任态度。这一来,官府想要缉捕教匪、扩大战果的难度便大大增加了。

    牛不野的目的达到了,一方面,他为被杀的兄弟们报仇,杀死李员全家,为自己搏了一个义薄云天的美名,坚定了本已慌乱惊恐的本教弟子的决心,同时,也稳定了他的基本教众,那些人虽然只是寻常百姓,但是利用的好,却可以给他们通风报信、提供掩护、提供食物和金钱,他们就能在民间如鱼得水,在巡捕的眼皮底下游走自如了。

    李家血案成了官府和牛不野较量的一个风向标,如果不能破获此案,官府无异就是失败者,人们畏于白莲教将更甚于畏惧国法朝廷,这次对济南白莲教匪的打击将半途而废,反而会助长牛不野的气焰,虽然他的教坛受到了严重破坏,他想东山再起也是易如反掌。

    反之,如果官府能够把牛不野绳之以法,他们所吹嘘的神通术法在此地将不再有甚么市场,牛不野这个偶像的轰然倒塌,将使济南府的剿匪大业事半功倍。

    提刑按察使曹大人真的急了,他又是拜访布政使衙门、都指挥使衙门,谋求其他二衙的帮助,又是亲自巡视街头,过问缉捕教匪的具体事宜,济南街头,总能见到曹大人的仪仗来去匆匆。

    午后,曹大人的仪仗再度离开按察使衙门,沿着大街向南走去,看样子是奔布政使衙门去的。马轿刚刚离开按察使衙门所在的大街,两旁屋顶突然冒出几个蒙面大汉,张弓搭箭向曹大人的马轿攒s不已,一时利箭如珠,激s入轿,紧跟着几个大汉便提刀跳下屋顶,向马车攻去。曹大人的护卫立即紧紧护住马车,与他们搏斗起来。

    “教匪行刺曹大人啦,快走快走!、一时间满街百姓仓惶走避,大姑娘小媳妇尖叫不已,半大的孩子号啕大哭,卖货的摆摊的摞下摊子便走,买东西的跑的更快,有的付了钱还没拿东西,有的拿了东西还没付钱,欢喜的、叫骂的,什么动静都有,有些来不及逃走的就钻到摊位下边,跑到两边店铺里边,片刻功夫繁华热闹的大街上就空空如野,只丢下一片狼籍。

    “点子扎手,风紧扯乎!”

    蒙面力战的几个大汉眼见不能近马轿,其中一人大喝一声,返身便走。

    “走,老地方见!”

    另一个大汉摞下一句狠话,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两个人都是外地口音,一个带着闽浙一带的口音,另一个却是巴蜀一带的口音。

    “大人!大人!刺客已经逃了,大人怎么样了?”

    两个侍卫抢到马车前叫着,轿帘儿一掀,歪戴着官帽的曹大人颤巍巍的从里边钻了出来,脸白得跟鬼似的,他的乌纱帽上c着一枝利箭,左膀子上也c着一支利箭,怒不可遏地咆哮道:“蠢货!废物!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让人杀到本官面前来了,统统都是废物!”

    陈氏山果行的地窖里,凌不破向牛不野兴奋的汇报着刚刚发生的按察使曹大人遇刺事件,说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尽管他并没有亲眼看到,所知的一切都是道听途说。听到他说曹其根灰溜溜地逃回按察使衙门时,几个教徒轰然大笑。

    牛不野听了却并不像几个手下一般摩拳擦掌兴奋欲狂,他淡淡地道:“曹其根不是没有死么。就算他死掉了又能怎么样?朝廷马上就可以再派一个按察使来。行刺曹其根,除了得咱们更加走投无路,还有什么好处?”

    笑声立止,牛不野微微蹙起眉头,狐疑地道:“不是咱们的人?外地口音……谁会来行刺曹其根?”

    他一开始只当是失去联系的教中弟子铤而走险行刺曹其根,可一听是外地口音不免犯了核计,白莲教一直是个极松散的组织,各地教坛之间互不从属,因为朝廷禁白莲教,各地的白莲教甚至都起了别的名称,五花八门,表面上看来也没了什么关系。

    虽然他们还保持着比较统一的切口和联络方式,教中弟子出门在外,彼此会尽同门之谊给予照顾,但这是互惠互利的事,不需一文走遍天下,这正是他们吸收教徒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到了哪儿都有同门中人给予帮助,这对那些小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互惠互利的事儿,各地教坛自然会尽可能地给予同门帮助,可也仅限于此。

    表面的一团和气下,他们为了争地盘、为了争教徒,明争暗斗的把戏实也不少,普通的会众对此全无所知,但是高层人士心知肚明。

    如今朝廷在整个天下缉捕白莲教徒,大家都在自顾不瑕的当口儿,谁会甘冒奇险,跑到济南来给他出头儿?

    牛不野正盘算着,有人道:“大哥,会不会是咱们的人,有意说些外乡话混淆视听?”

    牛不野摇头道:“是人都会把这笔帐算在咱们头上了,又何必冒充什么外乡人?”

    他的一个手下想了想,提醒道:“大哥,会不会是金刚奴的人?”

    牛不野道:“他?他能单枪匹马,逃到这儿来,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能带多少兄弟来?再说他行刺曹其根目的何在?”

    说到这儿,牛不野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

    王一元见他,是劝他干脆揭杆造反的,如今他牛不野已经成了朝廷通缉的罪犯,倒不介意拉起队伍揭竿造反,但他的势力基础主要在济南城里,在这里传教,可以让他拥有较大的权势和财富,比起一些在乡村发展的教首来说日子过得滋润的多,可是要造反,难度也大得多。

    这里是官府的直接管辖之地,他这条鱼再大,也很难掀起什么风浪来,而且这些城市百姓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拉他们入教,大家称兄道弟,拉帮结伙容易,叫他们丢下自己的家当,撇下老婆孩子跟他干掉脑袋的事,还肯跟他走的怕是就没多少人了。

    王金刚奴造反造上瘾了,他可不想孤注一掷,虽然王一元的说辞很有诱惑力,可是除非穷途末路,他不想走这条绝路,因此当日只是敷衍了一番,并未当场答应下来,会不会是王一元在他决断。如果是这样,王一元这个造反疯子,会不会干出更疯狂的事来?

    牛不野越想越紧张,他思索片刻,吩咐道:“告诉老陈,准备一下,今晚咱们换地方。”

    几个兄弟纷纷站起,有人问道:“大哥,怎么突然换地方,有什么不妥?”

    牛不野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真和金刚奴有关系……咱们不能被这个疯子连累了。”

    有人问道:“那咱们还要不要继续和他保持联系。”

    牛不野略一迟疑,说道:“嗯,留条眼线继续跟他保持联络,此人,说不定会有用处。”

    第180章 大排查

    提刑按察使衙门,曹大人高高上坐,脖子上系着一条布带,悬着他的伤臂,他怒不可遏地拍案道:“教匪猖狂,猖狂已极,现在竟已公然袭击本官了,此与造反何异?那些刺客虽然蒙了面,但他们言谈之间,可以听出是外乡口音,想必是白莲教首牛不野雇佣来的亡命之徒。立即贴出告示,命巡检捕快,对全城所有c外乡口音者进行调查。命令所有里甲盘查街坊,所有商号、客栈、车行,店铺负责对其人员自查,对近日到济南的所有外地口音的人逐一进行甄别。c外乡口音者务必找出保人,有两人以上者证明他昨夜所在,便只造册上报,留个记录,否则,必须到按察司衙门听候质询。如有包庇、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与教匪同罪论处!”

    明朝的里甲制,源于春秋时期的什伍制,当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使得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其功能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居委会,真要发动起来,作用很大。

    提刑按察使大人遇刺,他手下的治安官们个个灰头土脸,神色惶恐,曹大人吩咐一句,他们便答应一声,待得曹其广吩咐完毕,立即一轰而散,整个济南城的清剿教匪力度进一步升级了。

    待得人都散了,曹大人向夏浔做个手势,邀他后堂叙话,两人离开大堂进了后宅,曹大人便笑吟吟地道:“杨大人,这场苦r计,我可是依照你的主意做了,本官‘遇刺”可是令得我济南府声名大损,如果最后劳而无功,那可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啊。”

    夏浔微笑道:“大人提刑山东府,于刑狱一道,乃是下官的前辈,经验老道,远非下官所能及,下官这一计若是行不得,相信大人也不会采纳了。”

    曹其广哈哈大笑,竟尔抬起那条伤臂,很俐落地拍拍他的肩膀:“老夫与你说笑罢了。教匪匿于民间,潜藏深沉,本官就是把济南府搅个天翻地覆,怕也挖不出这些藏在d里的老鼠。杨大人这招打草惊蛇、瞒天过海用得妙呀。若是咱们直接去查陕西口音的,那金刚奴若真的潜来济南,必然心生警觉,逃之夭夭。如今有了这档子事儿,咱们再大张旗鼓地盘查所有外乡口音者,便不致于让他狗急跳墙了。可咱们来上这一出,他们之间必然又要因为是谁出的手、目的何在而疑神疑鬼,这样咱们就有机可趁了。”

    他叹息一声道:“打草惊蛇,要看怎么打,打得好,能把蛇吓出来,打不好,反而给它示警,让它藏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难怪杨大人年纪轻轻,便任职都察院,被朝廷委以重任,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夏浔自到济南府,这是第二次听到人赞他后生可畏了,前番出自黄御使之口,只是顺口胡诌,这一番却是出自一省按察使之口,夏浔也不禁微微露出得色。

    说到对会道门的认识,夏浔可不逊色于这位曹按察使,甚至犹有过之。他曾经学过的知识中,就有对猖獗一时的一贯道的调查、抓捕、打击的全过程的详尽分析。

    他了解这些会道门的优点和长处,它们普及和深入民间。遍布许多城镇和村落,有自己大大小小的据点,时隐时现,各个据点可以联结成线,然后扩大为面,失败时又可以化面为点,可进可退,可整可零,可以在一个地方生根结果,也可以转移他方c柳成荫。对付它们,比对付拿刀拿枪的正面之敌更令人头痛。

    反观明初的这些官员们,对会道门的认识就远不及夏浔深刻,虽然他们自立国初就开始打击白莲教。白莲教是元朝时候迅速壮大起来的,因为元朝初期并不禁止这些民间教派,使得它们迅速繁殖起来,以致遍布全国,等到元朝发现不妙开始禁止的时候,已经没有力量扑灭它们了。

    朱元璋不是明教中人,虽然他参加的队伍是靠明教起家的。可明教造反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个苦命的放牛娃。那一年,一场大瘟疫夺走了他父亲、母亲、大哥和大哥的儿子的生命,只留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

    当时他们身无分文,只好用门板抬了草席裹着的亲人去掩埋,正值天降暴雨,绳子断了。两人只好去借绳子,转回来的时候发现山土崩塌把亲人埋在了一个新的山包之下。朱元璋大哭一场,c木为碑,为了活路继续奔波。

    不久,随大瘟疫而来的大饥荒,迫得朱重八出家做了和尚,但他入的寺庙是正儿八经的寺院,与白莲教无关。他在寺里半饥不饱的混了两个月,长老便宣布粮食已经吃光,要大家各自逃命。倒霉的朱重八便带上和尚的行头,开始了讨饭生涯。

    如此混了几年,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红巾军虽是靠白莲教起家,但这时候已经成为一支正式的军队,各路豪强都在招兵买马,东征西讨,已经不需要再像当年一样用宗教去收买人心拉拢弟子,也不再弘扬什么白莲教义,念咒烧香了。

    尽管如此,因为队伍中许多老人都是白莲教徒,所以朱元璋对白莲教非常了解,深知这是影响天下太平的一个祸源,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便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严厉打击白莲教。

    但是因为经过元末大起义之后,白莲教同样积累了大量的战斗经验,大明初定,人心思稳,他们全部潜伏下来,耐心地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最初几年甚至完全停止了各种教务。

    因此明初打击白莲教的力度虽大,收效却甚微,各地官府打击教匪的经验很有限。几十年下来,官府的警惕性渐渐降低,不甘寂寞的白莲教也开始蠢蠢欲动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