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都市言情 > 锦衣夜行(精校版) > 第 168 部分

第 168 部分

卖人口啊!”

    他仔细瞧了瞧这个胡人服装却能说得一口流利汉语的汉子,问道:“你有几只羊啊就只这三只吗?”

    雅尔哈一听大喜过望,听这人口气,果然是个大买家,他的态度立即更加殷勤起来陪笑说道:“那可不止,这几只羊,只是看个货色,您要看着满意,想买几多尽管开口,我家里光羊就养了两百三十多只,除崽儿,全都可以卖给你。

    只要你约个时间、地址我雅尔哈一定准时交货您。要是要的更多,我还可以代您向我的族人们收购,要几多有几多,不过……您最好是拿布匹铁锅、茶叶盐巴一类的工具来换呵呵,我们拿了钱在这儿也买不到什么工具。”

    夏浔睨了他一眼,微笑道:“雅尔哈?嗯,看来只要我想买,一两千头羊,你是一定拿得出手的。”

    雅尔哈欢喜得声音都打颤了,拍着胸脯儿道:“没问题!完全没问题!“

    夏浔道:“若是三五十只羊,就算入了关价高十倍,怕也不值得折腾一回,可上千头羊,那赚头就不只一点半点了,你有这么多羊,怎不辛苦一些,联络一些族中兄弟,一同驱羊入关,岂不大获其利么?“

    雅尔哈听了笑道:“这位客人说笑了,此去路途遥远,一路又有胡匪出没,凶险处处,到了关口,没有门路,想要入关也是千难万难。再者说,若驱赶数千头牛羊远行,我族壮年男子不知要出动几多人,留下老弱妇孺,如何照应家门呐。”

    种菜的如果都自己直接进城卖菜,那世上就没有二道估客了,夏浔这一问,也只是因为听说他有许多牛羊,算是比较成规模的,自行贩运的话可大获其利,所以这才问起,听了这个回答,夏浔点颔首,暗暗萌生了一个主意。

    雅尔哈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位客人,您是想买羊吗,不知道你要几多?”

    他刚说到这儿,就听蹄声如雨,远远一行快马疾驰而来,那马上的壮汉全都头戴翻毛皮帽,身穿窄袖胡服,腰系宽沿皮带,皮带上托一口长刀,马蹄翻飞,溅起一路灰尘。

    “糟糕!哈达城的人来了”

    那个瘦汉惊叫一声,探指入口,发出一声尖利的呼哨,马上整片空地上的人乱作一团,那些胡人无论是正在谈生意还是正在以物易物,纷繁跳上骏马,落荒而逃,骡马牛羊能牵走的全都牵在马p股后面一起带走了,拖慢脚程带不走的牲口干脆就扔在那儿不管了。

    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飞奔到夏浔身边,戛然勒马,雄骏的战马人立嘶鸣,一勒、一立、一展,尽显超卓的马上功大,这人身着大翻领对棋的窄袖短袍,腰系革带,足蹬小靴,十分的轻捷利落,英姿飒爽中透着一股子婀娜俊俏,竟然是个女骑士。

    弯刀闪亮间,女骑士已厉声叱呵道:“所有骡马统统没收!抓人!一个不能放过!“

    夏浔惊得目瞪口呆,眼见满目仓夷,狼烟四起,一时间有和时空错位的感觉:“肿么了,这是城管来了么?”

    第564章 含而不露

    那女骑士一声令下,立即就有许多骑骑士策马追去又有人跳下马来,把那些被人丢下的牛羊牲畜都牵过来集中到一块儿口那女骑士勒着马缰,绕着夏浔四人转了一圈儿,一双大眼中满含些敌意,看她模样也就十六七岁年纪,生得十分秀丽,较之汉家女子,显得矫健强壮一些,不过她的皮帽和衣服的翻领、袖口,都有一寸长短的“出风”,这雪白色的皮毛修饰,给她飒爽的容颜凭添了几分妩媚。

    定辽中卫指挥使丁宇被她看贼似的看着,心头不由着恼,脱口斥道:“看什么看?”

    那女骑士哼了一声,微微扬起下巴,不屑地道:“规矩是你们汉人定的,偏又是你们汉人贪图小便宜!”

    丁宇大怒,喝道:“你说甚么?臭丫头,滚下来,这是谁的土地,轮获得你来嚣张?”

    夏浔伸手制止了他,对那女骑士笑道:“姑娘,我们可不是卖牲口的,也不是买牲口的,闲游至此随便聊聊……”

    女骑士睨了他一眼,没有理他,显然对他的话只当是一种托辞,根本是不信的。这时陆续有骑士返回,其中一人摘下皮帽,辫发垂后,耳垂银环,额头微见汗渍,对那女子大声说道:“了了,这些人都油滑的很,四处一蹿,便逃之夭夭了。”

    那女骑士哼了一声,拨马道:“走,把缴获的牲畜拉回去!”

    一群人赶着牛羊扬长而去,夏浔望着他们背影,向楚兵备疑惑地问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楚兵备是本城的官儿,要说对这里的了解,四人之中也只有他知道了。

    楚兵备道:“从这慵形来看,这些销售牲畜的番人,都是抄小道避开了哈达城,潜进开原来的,于法不合,所以一见了有权整治他们的人,便只好逃之夭夭了。”

    夏浔道:“这些骑士看样子也都是胡人,这城中雇佣了番人整顿坊市么?”

    楚兵备笑道:“非也,部堂有所不知,女真、蒙古诸部相继归附以后,常与我汉人进行交易,互通有无,结果这些人要么偷漏税款,要么受汉商欺骗、又有有语言欠亨而辄起纷争的、还有脾气浮躁而迭起冲突的、又有因因为民俗风情不合有所冒犯而大打出手的,实在是不堪其扰。

    后来朝廷便想了个以胡制胡的体例,在女真诸部中选择几个势力雄厚的部落作为管束夷人之主力。如今的哈达城,就是由我大明指定的一处管束夷人的部落,他们在番人中素有威望,让他们居停和谐、控制马市、验放行旅,便省去了官府许多麻烦。

    同时,他们比咱们更熟悉各地番人部落的惰形,各个部落的胡人,与我大明是敌是友他们只消一盘问就知道了,如此一来,j细秘探,很难有藏身安身之处哈达城在广顺关外,乃广顺关、靖安堡之前沿,有他们挡在那儿,可以直接阻挡来自北方的来犯之敌,于我开原边墙广顺关、靖安堡的安危也大有助益”

    “可是总有人想偷逃税赋占些廉价,又或者是来自于和我大明敌对部落的苍生,也需换些生活必须之物,却又不能见容于哈达城,就抄小路绕过哈达城,径入我开原城中与汉民进行交易,他们的货物比从哈达城购进要廉价些,所以……”

    说到这儿,楚兵备哈哈一笑,说道:“刚刚那些逃跑的人,都是避过哈达城的走私客,那女子以为我们是来买私货的汉商,所以对你我颇有敌意,不过看我们是汉人,她不敢把我们怎么样的,如果你我今日穿的是胡服,那就遭了,只怕要被他们押回去一并受罚了。”

    “哦?原来如此!”

    夏浔没想到近在咫尺处便有一处商贸富贵之地,要说这关外自有关外的山珍土味,都是极受关内苍生欢迎的,开原既是大明北方重镇,不该连这里的坊市也冷落一至于斯,原来此地只是当作军营,另有一处处所专门辟作交易之用。

    夏浔精神大振,欣然道:“好,有机会,我得去哈达城见识见识!”

    楚兵备与丁都司等人面面相觑,这位国公爷是奉旨总督辽东军务来的,可他到了辽东既不忙着整饰军备、也不急于严明军纪,更不主持演武练兵,这都在忙些什么啊?

    夏浔对辽东军务其实并不是漠不关心,他在赶来辽东之前,就已做了诸多查询拜访,从辽阳经沈阳到开原,这一路上也听取了大量汇报,对辽东军务已经有了个基本了解。在他看来,辽东各地的军队驻扎、军力的配备、军种的构成,都是经过持久战争检验的,纵然原来有些不合理处,在战争的磨励中也渐趋合理了。

    他夏浔其实不是行伍身世,难道还能比大明立国以来相继出任辽东镇守官的那些杰出武将们更高明?让他一个从没入过军校带过士兵的人,跑到这儿来指手画脚一番,就能让辽东军队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大转变,世上‘有这样的人么?

    夏浔之所以一直到现在,所承担的差使都能无往不利,其实不是因为他是个全才,而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晓得扬长避短。对自己确实不擅长的事情,他只将将、不将兵……绝不指手划脚,越过下边的官员直接干涉更低一层的事情。

    要改变辽东局面,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需要军队来保障,军队的主要问题现在其实不是战斗力,现在还远没到明朝末期,驻屯士兵几近于普通农民,战斗力急剧削弱,一个鞑子能对七八个明军驻屯士兵的年代,现在大都情况下,是明军追着鞑子的p股打。就拿这次鞑子袭掠三万卫来说,如果沈永能及时出兵,他们绝不敢攻打三万卫达两天一夜之久。纵然沈永没有出兵,他们也是掠完了就跑,一气儿跑到几百里开外的处所,他们现在干的就是打家劫舍的马匪勾当,还没必要当作势均力敌的敌手。

    朱棣敢把其实不十分熟悉军务、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经验远不及邱福的他他派到辽东来,显然也是预见到了这一结果,所以如果夏浔只是想把这件皇差办得漂亮,很容易,他只要赶到辽东,斩了沈永,晓谕九边,严肃军纪,然后以他带来的五万精兵,再从开原附近抽调几路人马杀进大漠里去,烧杀几处鞑子部落,那就可以凯旋还京了。

    此事一经渲染、宣传,皇帝再嘉奖一番,以后说起来,那就是辅国公杨旭剿倭寇、打鞑子,赫然大明一代明将!从这一点上来说,朱棣对这个连襟挺够意思的,此番出来明摆着就是让他镀金来了,是一件很简单且很光彩的任务。

    夏浔是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难度,现在辽东所展现的一系列问题,还不是致命的,也许还需要一二百年的时间隐患才能逐渐显现出来,而现在,明国正处于强势状态,鞑靼和瓦剌刚刚立国,也正是纠正这些辽东政策偏差的最好时机,此时去纠正它,事半功倍,如果比及崇祯那年头儿,换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去坐崇祯的位子,怕也无力回天了

    眼下的事也是需要考虑的,只不过那其实不是夏浔心中的重点他已经放置给手下人去做了,一件事是查询拜访取证沈永见死不救、放任鞑靼掳掠的事情,这件事有少御使的弹劾、有特穆尔的人证物证,其实已经足够了夏浔故意拖延,是想了解一下沈永在辽东有几多亲信是否到了可以对自己产生障碍的境界。

    另一件事就是了解劫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惰形,摸清他们的准确所在,以雷霆万钧之势予以冲击,这是震慑宵小鼓舞民心士气的大事,只不过,他没需要把这些事情都挂在嘴上,本地的汉蒙女真诸族苍生,看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言论。

    夏浔回去之后,对潜龙又交待了一什专惰,了解哈达城的一切。

    潜龙原来在辽东的眼线其实不多,这里地广人稀,一个外人,纵然是经过惜竹夫人和谢谢的培训,个个都是精于伪装、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秘探,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并刺探到足够的情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日渐成熟的潜龙秘谍还是给夏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才几天的功夫,他想要的资料就摆在面前了

    他们探问到了那个袭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的所在,那个鞑靼部落是一个两万多人的大部落,族中青壮战士四千多人,鉴于鞑靼人不管老幼妇孺,都能上得马、开得弓,此番明军是主动进剿的一方,在人家的家门口兵戈,所以夏浔把对方的军力预估为一万两干人,这已经是极数了。

    夏浔立即兴师动众,开始了详细摆设。辽东诸卫将领纷繁接到了总督钧令:命令他们立即率所部骑兵在约按期限前赶到开原城报到,逾时不至者斩!

    以夏浔从关内带来的五万精兵,要去进剿这么一个鞑靼部落,军力上来说足矣,何况还有开原三卫一兵备的军力可以调动,不过夏浔却调了诸卫所有的骑兵,因为这一战,他的目的不是对仇敌击垮,击败,击退,追逃,而是要把这个部落完全从塞外抹去!。

    第565章 出关

    开原校场,旗帜猎猎,杨字大旗端立在点将台上

    台下,各卫的将旗、军旗、号旗,迎风飞舞,显示出军威的壮盛。

    一眼望去,眼前全是牵马而立的士兵,军容肃穆威武,黑压压的站成一片,静候着夏浔的将令

    站在最前面的,是夏浔从诸卫调集的骑兵,各卫的骑兵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不过有这个权力调动诸卫骑兵合而为一的,也就只有他才办得到了,纵是沈永身为辽东都司最高长官,想要从诸卫抽调兵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按照夏浔的安排,探马已经摸清了袭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所在,想要予其沉重打击,把这个鞑靼的大部落彻底从草原上抹去,一战而定军威,就需要一支机动力极强的骑兵队伍,否则那些鞑子想抢骑上马就来了、想逃卷起帐蓬就走,我们始终要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夏浔带来的五万精锐并没有全部投入战斗,他只从中调拨了两万人,主要是长枪步兵、刀盾步兵和火铳兵、火炮兵。战斗主力仍旧由辽东军队充当,夏浔派去的人马,实则大部由神机营组成,这是自神机营组成以后,头一次经历严格的战争检验。

    在骑兵、步卒的配合和掩护下,如果神机营的火器部队能够在鞑靼人来去如电的轻骑面前也不落下风,那么就再也没有什么军队能够对他们形成致命的打击了,这将证明永乐皇帝重视火器研究、扩大军队巾火器配比是正确的,否则的话,火器在军中的推行普及必将形成障碍。

    农耕社会,士兵的骑s本领落后于游牧民族的战士,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游牧民族的人从幼年时就生活在马背上,持弓s箭就像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筷子一样普通,你让放下锄头,跨上马背的战士经过几年的训练就在骑s上面超越敌人,那怎么可能?

    再者,军马的提供,对农耕民族来说,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眼下这个阶段,骑兵不能不发展,但是扬我所长是必然的,我们不可能因为骑s方面没有敌人的先天优势,就放弃农耕,改为牧牛放羊农耕文明是比游牧文明更高级的一种文明,稳定的生活和完善的社会环境,会促生更多文明事物的产生,我们要做的是扬我所长,而不是效敌所长。

    火器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是因为它们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它们周围,没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而大明则不然,但是大明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放弃发展火器而一味的以骑制骑,如果那样,即便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复存在了,当洋人的火枪火炮坚船利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拿什么去抵挡呢?到了那个年代,曾经纵横天下的骑s在火器面前完全就是个渣,所以,唯有迎难而上,加快火器的发展和成熟才是王道。

    沈永已被当众处斩,鉴于他是辽东最高军事长官,夏浔没有把他的人头悬挂高竿示众,但是当众砍头,已足以令诸将心中凛凛了。事先摸清了众将与沈永之间的亲疏关系,让夏浔做到了心中有数,前哨后营、谁主谁辅,各部兵马的配置上,都有了比较妥当的安排口至于临敌之际的具体战术战法,那是统兵将领们的事情,夏浔是不会越俎代庖的。

    关于战略部署,出战的将领已然心中有数,战前的动员业已结束,随着夏浔的一声号令,大军开拔了。

    鼓角轰鸣,兵甲铿锵,旌旗飞扬,三万精骑如同移动的海洋,咆哮着驰出校场,标枪、佩刀、箭壶、弓袋、骑盾、红缨长枪……”杀气腾腾

    随后车兵和步卒也迈着令整片大地为之颤抖的整齐步伐铿锵而去火龙车、碗口铳、火枪、密集如林的长枪、寒光闪闪的大刀,鸳鸯战袄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

    按照夏浔的部署,要集中优势骑兵,对这个鞑靼部落实行雷霆式突破,然后由车兵、步兵打扫战场,然后仍由骑兵负责打击、威慑周围有可能对该部实施救援的鞑靼部落,掩护大军从容返回。

    同以往打仗的军令有所不同的是,夏浔要求:也可以受降,但是不管降与不降,俘虏和降众要全部带回来,这个鞑靼部落的金银、粮食、人口、牲畜一律掠回来,搬不走的就烧掉,烧不掉的就砸毁,总之,要把这个被征服的部落整个儿的抄回来!但凡不从者,杀无赦!

    先是斩了辽东都司沈永,传谕九边,继而又来了这么一道命令,在这些辽东兵眼中,本来文质彬彬的夏浔,俨然已是魔鬼一般的存在了。

    夏浔出兵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开原,继而传遍了整个辽东,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这一战的结果。

    而做为这场大战的导演者,夏浔本人对这场战役却并不关心,在他看来,战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两天以后,他便约了少御使、萧兵备和丁都司,兴冲冲地去参观哈达城了。

    夏浔本要微服前往,可哈达城还在广顺关外,周围没有什么遮蔽,如今连开原城下都能出现鞑靼骑兵的踪影,少御使等人怎能放心让他轻骑前往?这几人执意不肯,夏浔万般无奈之下,最后只得调拨了一卫兵马护送,五千六百人护卫着他们,浩浩荡荡地出了广顺关。

    开原辖区共有五城二十一堡。开原下辖五城是开原、中固、铁岭、凡河、懿路,二十一堡如柴河堡、松山堡、威远堡、镇北堡、青羊堡、镇夷堡、古城堡、庆云堡、定远堡等。这些构成了开原军民聚居之地,外侧有六座关隘,拱卫着生活在其内的百姓,这六座关隘是广顺关、镇北关、新安关、清河关、山道关、青羊关。

    其中,靖安堡在辽北、东北乃至整个北方都堪称重镇。广顺关则是开原疆场的东部重关,而哈达城就在广顺关外大明的几条交通要道就是通过开原出去,向西过新安关去往蒙古科尔沁草原,向北过镇北关往吉林黑龙江,向东过广顺关往长白山及朝鲜。

    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