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都市言情 > 大唐小郎中 > 第 108 部分

第 108 部分

 “大小便怎么样?”

    小姑娘一时不明白左少阳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扭头看了看旁边的母亲,那妇人道:“她已经好几天没大便了。”

    “小便多吗?什么颜色?”

    “不多,黄黄的,少得很。”

    左少阳提腕诊脉,发现脉浮数,沉吟片刻,问梁医师道:“你用了什么方?”

    “她咽喉疼痛,又发烧,老朽用清热解毒方。”

    “听着对症,其实不然。”左少阳道,“这两天天气转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卫气被遏制,肺失宣降,所以才寒热咳嗽,口干咽痛,治疗这种风温初起症候,要治以辛凉,佐以甘苦,如果只清热解毒,却不辛凉解表,便是舍本逐末。自然不能痊愈。”

    “受教了”梁医师拱手道,“就请左大人给这孩子下个方子吧。”

    左少阳道:“治疗这种病,我还真有个好方子,不过,这个方子要用到不少我祖传的药材,药铺里找不到,这药可以研磨成粉,做成散剂,散剂吸收快,便于服用及携带。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最适合治疗这种风热犯卫的热重寒轻,咳嗽咽痛的温病初起之证。”

    “那好啊,这种病很多的,每天都能遇到十数起,左大人可以制成这样的散剂,在咱们医馆里对外出售。”梁医师道。

    左少阳心头一动,这倒是个好办法,中医成药的大量制作销售,是在宋朝,唐初一般没有这样做的,自己何不制作一些常见病的常用成药出售呢?很多常见病是广大民众熟悉的,比如伤风咳嗽,发烧头痛,跑肚拉稀之类的常见小病,完全可以对症用药的。而且来医馆看病的,一大半都是这些常见的小病。

    左少阳道:“你这建议挺好,就以这个医案为开端,若我的散剂管用,我便跟廖医监商议,将这个做成散剂在医馆里出售。”

    说罢,左少阳又对那小女孩的母亲道:“孩子的病问题不大,你们先请到外面长凳子上等等,我马上给你们配药,吃了药,嗓子就不痛了。”

    那小女孩欣喜地点点头道,本想说话感谢,可是嗓子吞咽疼痛,根本不敢说话。

    左少阳先回到自己的诊室,梁医师并没有跟进来,这是关系人家秘方的事情,自然不好在一旁观瞧。

    左少阳掏出钥匙打开自己的诊室的医药箱子,拣了一些药出来。

    左少阳用的药是银翘散,这是清朝名医吴瑭《温病条辨》里的著名方剂。用的药中金银花、薄荷、板蓝根是唐初刚刚开始使用的药,而蒲公英、木蝴蝶是唐初没有使用的药。好在这些药左少阳当初都列入单子,让祝药柜帮着从各产地移栽到了合州自己的药材地里了。这一次进京,他随身带了很多新药,其中便有这几种药。

    当下,取出药材,用黄铜擂钵杵散成粉末,用纸包了拿出来给那孩子的母亲,交代了用法用量。

    正说着,药铺门帘一挑,进来两个人,当先一人手里拿着一张大红帖子,道:“请问,哪位是贵馆新任医正左忠少阳大人?”

    那人拿着帖子走上前,躬身道:“我们是散骑常侍许宗许大老爷的侍从,我们老爷听说左大人给吏部侍郎彭炳彭大人治好了多年咳喘,想请大人到府上一叙。”

    许宗?这可是隋唐最著名的老神医之一,自己曾拜读过他的数十年行医经验心得(萧芸飞抄录的),其中很多经验方用药精到,配伍严谨,很是令人赞叹。

    左少阳一直想拜访这位老神医,只是,人家是三品的散骑常侍,那可是副总理级别,自己可没那本事去拜访这等高官。想不到人家现在主动邀请自己去聊聊,而且还提到了新近这个给吏部侍郎治病的医案,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件事肯定在朝野引起轰动了。

    因为彭炳是正四品的吏部侍郎,相当于省部级干部,而且还是权臣杜淹的助手,在朝廷是很有影响的,他的病拖了很多年了,皇上也多次想着要让他因病告退,所以他一直是朝廷群臣关注的对象。病已经很重,连名医孙思邈都治不好,真不知道这个新任小医正是如何做到的。许宗是著名老神医,他只怕对这起医案也是非常的注意,所以才下帖子邀请自己到家里聊聊。

    左少阳忙躬身接过帖子道:“请稍等,我去请个假。”拿着帖子进了廖医监的诊室。廖医监一听,堂堂散骑常侍许宗下帖子请左少阳去,当真是又惊又喜又是羡慕,忙不迭答应,跟着左少阳出门来,跟许宗的侍从见礼。

    正要说话,忽听得脚步声急,从外面跑进来一个妇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道:“请问,哪位是,左医正,左大夫?”

    第456章 承气汤

    左少阳道:“我就是。”

    那妇人忙福了一礼:“左大夫,我儿子病了,病了都两天了,肚子痛,满床打滚,您能不能去给看看啊。”

    一旁的马p精手一挥:“把人带到这里来左大夫马上要出去,散骑常侍许大老爷请我们左大夫去府上叙话,哪有空上门出诊啊?”

    那妇人一个劲施礼:“我家男人出去做活了,儿子太重,我背不动……”

    “你不是说都病了两天了吗?怎么不叫你丈夫背来?”

    马p精又道:“你叫邻居背来啊再不成,花点钱叫马车啊。”

    “邻居都不在家啊,我家……没钱请马车的。”

    马p精冷笑道:“没钱请马车?那可有钱看病?出诊可是要双倍给钱的”

    “这个……”那妇人哭了起来,她家徒四壁,还欠了一p股债,哪里还有什么钱看病啊,“左大人,都说你心肠好,能用很便宜的药给人治病的,我求求你了,救救我儿子吧”双膝一软,就要下跪。

    左少阳急忙拦住,道:“大婶,你别担心,我马上跟你去看孩子的病。”

    “谢谢太谢谢了”

    左少阳吩咐药童去拿出诊箱,太医署医师以上级别出诊,可以带随身药童的。

    廖医监忙道:“左大人,那边散骑常侍许大老爷还等着您呢,要不,你去许大老爷那吧,这边我另找医师过去出诊。”

    左少阳摇头道:“人家点名要我去出诊,这是病患对我的信任,我不能另让旁人去,许老大人那边也不着急,只是登门拜访,晚一点也不打紧。”

    那侍从两人互视了一眼,为首那个躬身道:“左大人,不仅是我们老太爷等着公子,还有孙思邈老神医也在呢。”

    左少阳又惊又喜:“药王孙思邈孙老神医?”

    “是,彭大人的病原先就是孙老神医治的,没能治好,听说你给治好了,所以便也想见见你。”

    左少阳有些犹豫,在大唐朝他最想见的神医,便是这位中国最伟大的神医之一的药王孙思邈。现在人家两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等着自己去,若不及时赶去,也太不尊重老人了。可是病患这边……他扭头瞧了一眼那妇人。妇人可怜巴巴望着他,满是期盼的眼神。便道:“治病救人要紧,麻烦回复两位老神医,说我看完病立即赶去。”

    那侍从忙躬身答应,一个留下等候,另一个急匆匆赶回去复命。

    廖医监眼见左少阳坚持,也不好再劝,吩咐梁医师跟着一起去,若病症不要紧,便帮着处理,好让左少阳腾出时间赶去许府。

    便有马车夫预备好了医馆的马车,这种马车是专门用来出诊的,如果病患病情需要连续治疗,便用马车运回医馆治疗。所以马车比较长,可以平躺在上面,而且还备有一副担架。

    两个药童分别帮左少阳和梁医师提了出诊箱,坐着马车带着那妇人往家赶。

    这妇人家里离医馆还是有些远的,都在城廓脚下了,城墙又高又大,一遮遮一大片,在城郭下面,冬天晒不到太阳,冷得跟冰窟似的,夏天没风,热得跟火炉似的,而且采光也不好,所以住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贫民。

    到了路口,马车已经进不去了,只能下车往里走。路是泥泞的,到处都是垃圾,还有老鼠不停窜来窜去。天已经开始热起来了,不时传来恶臭。

    绕了好半天,终于来到一间歪歪斜斜的低矮的草房前,没有院子,甚至没有套间,便是一间草房,中间用一块洗得发白的白布隔开的。

    外面是厨房加卧室,进门是灶台,一口铁锅,一个黑漆漆的锅盖扣着。灶台上放着几个瓷碗。

    靠里一张土炕上,一个身穿粗布衣衫的孩子正在满床打滚,炕沿边放着一个木盆,里面有一些呕吐物。

    左少阳道:“你先别滚了,让我看看病,我是大夫,来给你看病的。”

    那孩子这才强忍着停下来,呼呼喘着粗气。

    左少阳问道:“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肚子痛,好痛啊……一阵阵的,好象肚子里有一股气在窜动似的……”那孩子喘着气说着。

    左少阳道:“你平躺着,我给你检查一下。”

    那孩子努力忍着痛,仰面躺着。嘴里不停地哼哼着。

    左少阳撩起他的粗布衣衫,露出精瘦的腹部,一对排骨森森地展现着,上腹部高高隆起一团,腹部发胀,伸手按诊,着手柔软。稍稍用力,那孩子急忙用手捧着腹部嘶声喊着痛。

    经过按诊,发现上腹部和右下腹均有压痛,但没有反跳痛,用耳朵听听,能听到明显的肠鸣音。但是没有气过水声。观察腹部,疼痛剧烈时,能看见肠型蠕动波。提腕诊脉望舌,舌苔黄糙而厚,脉弦滑而数。

    这是一例急腹症,急腹症的原因很多,急性肠梗阻、化脓性腹膜炎、胆道感染、胰腺炎等,在缺乏现代诊查手段的情况下,病患又剧烈疼痛翻转,查体不太配合,就更难判断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急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最大,而急性肠梗阻又分若干种,其中,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蛔虫团、粪块或者食物团堵塞所致的肠梗阻可以用中医保守治疗,对绞窄性肠梗阻则一般要用开腹手术治疗。而对于单纯性肠梗阻经过保守治疗不能好转的,也需要手术治疗。

    在唐朝条件下,手术风险很大,能不用开腹手术是最好的。

    左少阳摸了摸病儿的额头,发觉并不烫。问那孩子道:“你多久没有解大便了?”

    “五六天了。一点都解不出来。”

    “吃了些什么?”

    孩子痛得又是满床打滚,无法回答。妇人在一旁垂泪道:“就是吃的……米糠饭。”

    左少阳转身来到灶台前,掀开锅盖,看见锅里还有小半锅所谓的“米糠饭”,说是饭,其实大部分都是米糠,还有一些野菜,基本上看不见有什么米饭。

    吃这样的食物,很容易不消化造成粪团肠梗阻,从适才诊查的症状来看,也比较符合粪团导致的急性肠梗阻的特征,但是,这也只是初步的判断,左少阳没有十足的把握。扭头对一旁的梁医师道:“你也瞧瞧,孩子是什么病证?”

    病患是请左少阳来出诊,梁医师自己只是陪同来的,所以没有主动诊查,听了左少阳的话,左少阳是医正,也就是他的上司,他的话梁医师自然得听。当下点头答应,走到炕沿前弯腰诊查一番之后,捻着胡须道:“孩子的病,应该是阳明腑实,积滞阻塞,肠道不通。必须通里攻下才行。”

    梁医师的判断跟左少阳的完全吻合,进一步印证了左少阳心中的想法,点点头,道:“你觉得用什么方好?”

    唐朝没有腹腔手术一说,唯一可供选择的,便是汤药了。梁医师眉头微蹙,沉吟片刻,道:“《伤寒论》有云:‘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何不用大承气汤试试?”

    左少阳摇头道:“大承气汤是通便泄热兼用,针对的发热是一种典型的日晡所发潮热,也就是下午发热。病患并没有热证,所以热证上用大承气汤就不对症了。而且,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要是治疗痞满、燥、实四症俱全的阳明热结重证的。孩子年纪小,腹部还比较柔软,也不太适合此证。”

    梁医师心头一凛,躬身道:“左大人言之有理,老朽唐突了。以大人之见,该用何方?”

    “小承气汤”左少阳道,“孩子的痞满、实、燥症状不明显,属于阳明腑实证初起的轻证,而小承气汤不用芒硝,又是大黄、枳实、厚朴三药同下,用量也比大承气汤少,攻下之力较轻,正适合孩子使用。”

    梁医师连连点头:“左大人用药精到,老朽叹服。”

    左少阳嘴上说得轻松,其实心里一点都不轻松,万一自己判断失误怎么办?不是粪团引起的急性肠梗阻而是绞窄性肠梗阻呢?又或者是别的急腹症呢?那就得动手术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得做好手术准备

    左少阳对妇人道:“把孩子送到医馆去吧,我要观察孩子用药情况,再决定后面如何医治。”

    “好好——这诊金……?”

    左少阳看了看他们家徒四壁的样子,苦笑摇头:“算了,救孩子要紧,我用的药不贵,不行我就帮你们贴吧。”

    “谢谢谢谢你左大夫”妇人咕咚跪倒磕头,左少阳忙让她起来。老妇哭着道:“都说您心肠好,今儿个孩子的命算是遇到救星了谢谢您……”

    左少阳没空听她唠唠叨叨感谢,吩咐药童帮忙,把马车上的担架拿下来,把孩子抬出了家里,穿过小巷,来到了大路的马车边,小心地把孩子放好。赶车回到了医馆。

    第457章 两个老神医

    廖医监等人见他们抬着病儿回来,七手八脚都过来帮忙,将把病儿抬到了左少阳的诊室小床上放好。

    左少阳道:“抱歉,孩子的病是急症,需要观察,我担心走了病情会有变化,这是关系到孩子性命的事情,不能轻视。所以,得等孩子病情稳定了才能去。”说罢,迈步进了诊室。

    在椅子上坐下后,左少阳提笔正要写方,又觉不妥,搁笔沉吟,这孩子大便不通已经五六日,用大承气汤太猛,还不对症,而小承气汤又是轻剂,担心效用不够。最好能有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方剂就好了。

    便在这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前几日被萧芸飞困在华山山崖上,自己看过的几本萧芸飞抄回来的医书,许宗的医书中有一个方子,是他本人的经验方,是治疗阳明腑实证介乎于重症和轻症之间的一种病证的药方。是在小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味而得,增加了甘遂泄实破积,配以小承气汤的大黄、枳实、厚朴荡涤胃肠热结,增加莱菔子、槟榔,使得行气破积,导滞除满之力倍增,另加当归和血润肠,加杏仁宣上导下,润肠通便。

    这方子是许宗数十年行医的经验方,肯定是经过无数次有效病案总结之后,才写入自己的医书中的,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自己何不用这个方子试一试呢?

    想到这,左少阳当即提笔写了方子,还是觉得不放心,又看了一遍,眼珠转了几转,提笔又加了川芎、延胡两味活血止痛药,和一味理气药木香。这才交给药童拣药。

    煎药期间,左少阳开始做手术准备。

    开腹手术是个大手术,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而且,一个人是难以完成这个手术的,必须有助手。之前给人做手术,都是接骨和外创手术。这种开腹大型手术难度是不能比拟的。但是,如果孩子的病症危及生命,必须做手术时,他便没得选择了。所以,要做好这个准备。

    手术主要器械都放在家里了,要做这个手术,便只能把病儿运到家里去做。不过,这个手术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因为唐朝人从来没听过当朝有谁剖开肚子治病的,再说了,孩子的病还不是必须做手术,能保守治疗最好不过了,左少阳自己也没有把握在古代条件下做好这样大的手术。所以,左少阳只是跟廖医监说要回一趟家准备药材,然后告诉梁医师如果孩子病情极度恶化,有生命危险时,立即到家里来通知自己,便骑马返回了家里。

    这之前,白芷寒曾经作为助手帮左少阳作个一些接骨和金创伤手术,但是这一次可能要做的,是开腹手术,要求程序都有很大不同。听左少阳说可能要给病人开膛破肚做手术,三女吓得脸都白了。

    “当然能活”左少阳道,“神医华陀就是给人开膛破肚治病的。”

    “可是,他是神医耶。”

    “你丈夫的医术绝对不比华佗低,放心好了”左少阳笑道,自己比历史上真实的华佗的医术要先进差不多两千年,除开神话因素不说,若与真实的华佗想比,自己说这话还是不夸张的。别说自己这个从现代高科技时代穿越回来的人了,就算唐朝孙思邈之类的名医,医术比华佗先进四五百年,水平肯定也是超过华佗的。他这话是实事求是,可是听到乔巧儿耳朵里自然不一样,咂舌道:“相公你……”

    她本来下意识想说你怎么能跟华佗比,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了。

    白芷寒和苗佩兰也很担心,但是,她们两对左少阳的决定是不敢说什么的。

    左少阳道:“行了,放心,这个手术不到万不得已我也不想动,咱们只是做好准备,万一孩子病情恶化,只能动手术解决的时候,不至于忙忙乱乱的。”

    “好的,需要我们做什么?”乔巧儿道。

    “我需要一个助手,芷儿懂一些医术,又帮我做过手术,她帮我好了。你们两个帮我准备药材和对器械进行消毒。”

    消毒用的高压锅以及手术器械,左少阳在合州就定做好了,当时为了做接骨手术。苗佩兰在合州帮他做过手术准备,所以带着乔巧儿有条不絮地准备起来。

    左少阳则向白芷寒教授开腹手术的基本知识和她在手术中需要做的工作。拿了一叠纸,画着图跟他讲解。

    这是一个需要细心的工作,左少阳尽可能说得细一些,包括手术中的许多,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