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科幻灵异 > 摄阴录 > 第五章 老宅财务室

第五章 老宅财务室

    跟冰冰回到店里,跟她们几个交代完之后便准备动身回家,冰冰提醒我带好了那把湘妃竹折扇,便出门上路。

    我的八字为极火之相,四柱的地支年月日时均为午火,开车并不能助我运气,相反还容易引起疲劳驾驶等隐患,为了一了百了,所以干脆我就从来没有想过学开车的念头。反正申城出门打车方便,地铁也四通八达,并没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

    现在店里只有一辆七人座的白色别克商务车,平时都是冰冰在开。我是不太懂车,她说买这个车是因为可以临时放货物方便,店里若要组织个小型郊游啥的也都能挤得下。

    上车出门,还有点时间,便先去附近的家乐福超市给老爸老妈买点了点烟酒水果,然后拐过两三个路口便上了内环高速路。

    一路向东,走南浦大桥过江,车上两人都没怎么说话,她打开交通调频收听着路况信息,由于接近下班高峰时间,去浦东的主干道已经开始出现了拥堵。

    我则靠在副驾驶座上看着沿途一栋栋飞速划过眼前的高楼,随着大楼的高度逐渐降低,密度越来越松散,偶尔眼前也会出现一两块长满荒草待开发的荒地,便是离市区越来越远、离家便也越来越近了。

    我出生在浦东川沙镇,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新区尚没有成立,当时浦东叫做川沙,川沙的范围很广,东到靠近海边的现在的浦东机场,西到如今最繁华的陆家嘴贸易中心,那时都属于川沙,而我出生的川沙镇,在当时叫做城厢镇,也就是县政府所在的县城中心了。而若是再要往前追述,那川沙在清朝之前一直是属于江|苏省的领地,在唐代很多典籍中均已有记载。

    据说古代镇上有四座城门,分别位于护城河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而我出生的地方,就在东门边的一条长街上,祖辈不知从何年月起迁到此地,并在临河建造了一套两进双层的宅院,于是祖祖辈辈延续至今,一直住到了现在也未曾搬离。

    驱车四十五分钟,我们就已经到了镇上,这座在十几年前才只有十来万人口的小镇,如今已有五六十万住民,大都是从其他省市来沪的,由于在市中心没有寻到好的安生,便在这城乡结合地带逗留,鱼龙混杂,治安较难管理,但若换个角度看看也不失热闹或活力。

    冰冰熟门熟路地将车绕开了拥堵的几条大街,从河边的小路抄捷径到了东门街口的停车场,因为街道实在太窄,无法开进车辆,只好将车停在外面,然后两人下车步行沿着一条青石砖路面向深处走去。

    老爸老妈都已赋闲在家,老爸以前是个生意人,自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记得那时候老爸经常要出远门,短则三五日,长则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而他回来之后最常做的事情便是一个人关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或者写信之类,也时常有客人登门拜访,来了也是进了他的书房谈事,所以并不清楚具体谈的内容。

    有时候也会留下客人吃饭过夜,大都是些操着外乡口音的中年人士。当时全国的经济都不算发达,而来我家的那些人,大部分却都有专车接送,所以我想应该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而我对于阴阳易术的启蒙教育,基本也全是在老爸的空闲时间里逐渐教授的,虽然说是空闲时间,可即便是他不在家的时间里,他依旧会留下大堆的作业要写,大堆的书籍要看,所以我的童年,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只属于中流水平,因为回家后还有额外的、比学校更艰巨的学习任务要完成。

    老爸在改革开放之后突然就不再出远门了,而且莫名其妙地炒起了股票,凭着他对于阴阳易术的精湛水准以及独门的占卦技艺,他的股票炒得风生水起,说得夸张一些,就是一路青云,从没有失手过。

    我们从那时起的家庭条件也便突然从小康水平直接跨入了“富裕”的范畴,但至于他到底赚了多少钱,到现在我都不清楚,反正缺钱时打个电话回家,转眼卡里就能多出个二三十万的,只是近来觉得年纪也不小了,老是讨钱花总有点不像话,才从前两年开始自己做起了小生意,很少再伸手了。

    转眼走到了自家门前,我抬手看了一下表,还好,只有17:45,没有迟到。

    “叔叔,阿姨~~我们回来啦~”我刚把钥匙开了门,冰冰就提起手提袋扯着嗓门边喊边进了屋。

    我随后跟着进了去,转身关门时,看到对门邻居家的“东门奶奶”正坐在门口的小躺椅上,一边扇着蒲扇一边冲着我微笑,我赶忙点头回笑,说了声“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