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部分

地资产是很容易被忽略掉一块,市里没有钱,我看市里倒是很有钱。市里可以筹建一家公司,仿照锦湖的模式,但可以不用受行业的限制,先以承包经营的方式接管西城、城南、新东三个区范围内地市属、区属企业,并逐步收购运营成功地企业,这当中就算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也是必要地,也是不受非议的。只要能筹集到一部分资金,就可以逐步将厂企外迁,套出的都是优质地土地资源,但是盲目的发展商业地产,并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效仿四凤桥模式,先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各类专业市场,有条件的就拿去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到那时公司的资产就会迅速膨胀,就算前面有些企业运营失败,这时候也有能力回过头去收拾残局,这家公司同样可能拿这个模式可以向下面的区县扩张……”

    张恪说完话,唐学谦、张知行、宋培明都陷入沉默,谢晚晴定睛看着张恪,她清楚这都是张恪自己的想法,这才小小年纪的他真正的胸怀吧?

    张恪的话给人太强烈的冲击,接下来大家都若有所思的样子,反而变得很沉默。吃过晚饭,宋培明开车先走了,张恪他们先送谢晚晴回宾馆之后,就让轿车沿着疏港河外侧的公路缓慢的行驶。

    不知不觉都已经是夜间十点了,外面天寒地冻的,路上没什么车子,经过造纸厂,围墙已经给扒拉掉了,露出里面高大的厂房与空阔的场地,张恪想起疏港河的疏浚问题,转过头问道:“疏港河的疏浚问题,下面有没有人提出来呢?”

    “哦,市环保局与水利局都提了一份议案,可能的话,直接拿到市委常委会议上讨论,”唐学谦问道,“你关心这个?”

    “造纸厂都关停接近一年了,老厂后面的河段里还是有刺鼻的味道,那一小段河道总是要先清理的,我先问问。”张恪心想小叔的工作也是蛮迅速的。

    车子沿着河西路往北开,经过市棉织四厂,唐学谦问张恪:“你说将厂企迁出城外,老厂暂时不能盲目的进行商业地产开发,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搞一些专业市场,那我问你,棉织四厂这块地做什么好?”

    “小商品批发市场!”张恪不假思索的说,就算现在不提,海州市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会在两年后出现,并迅速繁荣起来,不过最开始建造的市场,还是先棉织四厂北面征了一大片地。九十年代中期,市棉织四厂还能勉强维持,要等到九九年才给扩张过来的小商品市场兼并掉。

    “为什么?”唐学谦见张恪回答很干脆。

    唐学谦特意拿棉织四厂的地段说事,说明他心里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只是还不能确认,因此他身处的位子以及他的为人,让他每做一项决定都会经过深思熟虑。

    张恪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在那里,他清楚的知道哪一种趋势注定会出现,这是不可逆转的大潮流,而且对这种趋势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乐观估计。他做决断时,不会瞻前顾后、不会犹豫寡断,不会徘徊不前。就算唐学谦的学识、阅历比张恪要强得多,也无法有他的果断与对未来的清醒认识。

    当然,张恪也知道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唐学谦信服,必须有实质性的东西去说服他,继续解释道:“这个问题应该找海泰贸易的周游来回答,他是专业人士。幸好他跟我说起过这事,对于从事经销代理的渠道商而言,渠道延伸到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是最经济的,再往下延伸,运输成本会激增,对市场的管理难度也会激增,从经济学考虑,经销商的渠道应该在城乡结合部处终止,但是商品如何继续从城乡结合部往下面的乡镇疏散,那就是依赖各类商品批发市场,海州市好像还没有专门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有一些小规模批发市场还成不了气候。”

    唐学谦叹了一口气,笑着说:“倒恨不得你赶紧毕了业,过来给我当助手,”丁向山案中,叶新明让唐学谦大失所望,以致他当上代市长之后,没有要求给他安排专职秘书,他转身对张知行说,“关于筹建壳公司的事情,你马上拟个方案,先不要把基调定太高,能让市政府办公会议直接通过就行,先不要惊动其他常委,我会私下里会跟周书记先沟通一下,有可能的话,可以从城南区开始,让宋培明配合一下。”

    第121章 海州控股

    张知行负责拟写关于组建壳公司的提案。

    由市政府出面组建壳公司对海州市国企进行改制,是张恪以锦湖的名义提出的新的思路,接下来一个星期里,张恪每天都要赶回家跟爸爸讨论这事。张恪知道这对爸爸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机会。

    因此不得不白天逃课到公司处理一些事情,完全将期末考试丢到一边。

    在酒席上,除了对国企改制提出新的思路外,张恪也指明锦湖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就是复制锦湖模式大规模的整合海州市造纸业。

    这个计划,让谢晚晴大为心动,配合海州市治理环境污染、整治造纸行业,这将是锦湖迅速发展壮大的绝佳机会。

    谢晚晴第二天与张恪谈过之后,回到海州跟芷彤的爷爷提起这事,让徐学平也大为欣赏,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富有进取心的庞大计划。

    绝不是那些一心只想着利于政商关系大发横财的家伙能相提并论的。

    特别是张恪提出来的国企改制新模式,对徐水平有更大的启发,只是他“不在其位、不谋其事”,只能看着海州先进行试点。

    转眼间就渡过九五年元旦,张恪对此毫无感觉,一方面大家都习惯将春节当成新的一年的开始,一方面,张恪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去关注两个方案之外的事情,更没有心思去考虑一周之后的期末考试。

    唐学谦与周富明沟通的结果,就是由张知行负责筹建这家由市政府完全控股、名为海州控股责任有限公司的壳公司,这也是理所当然地。一方面市里没有人这时候还没有人看出这壳公司的意义,张知行提交的提案里也没有将壳公司的前景都描绘出来。所以没有跳出来跟他争这个位子,一方面,这个提案名义上是张知行提出来的,本来就是市政府管辖的范围,不惊动市人大那边。

    市里不会向成立的壳公司投一分钱,只是以市政府的名义要求海州市工商银行授予壳公司三千万的信用额度,但是同时要求张知行尽可能不动用信用额度。

    在其他人眼里,刚开始组建的海州控股公司太寒碜了一些,除了借了市政府办原先堆放杂物地两间办公室挂上牌子之外,里面连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

    市政府秘书长地位子虽然比一般市直行局一把手的位子要重要一些。但是都是处理事务性地工作,工作的性质决定这份工作繁琐而缺乏建设性。职位的上升几乎完全依赖于资历的积累。有徐学平的关系,张知行就有可能获得到区县锻炼的机会。在他控制全局的能力得到认同之后,才可能重新回到市里寻找属于他地位置。拿张恪地话来说,按照这种步骤,今年已经四十二岁的张知行在退休之前干一任市长或者市委书记都成问题。

    所以要设计一条与众不同地捷径。

    毫无疑问,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就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从九三年明确提出国有企业体制调整以来,国企改制将成为今后十几年内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国退民进。将在很长地时间内,成为这个社会的核心话题。一直到九七年“十五大”,才会明确提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概念。

    无论周富明,还是唐学谦现在都无法像张恪那样清楚的看到海州控股这家壳公司在今后几年间的远大前景。自然也无法预料其中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

    张知行也不清楚,对于来说,最大的意义就可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做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工作,这本身就能增加他的资历。

    虽然这家壳公司看上去是那样的寒酸。

    市政府秘书长张知行兼任壳公司的总经理,但除他之外,市里没有给公司增加任何人员上的编制,哪怕一个事业编制名额都没有,更不可能划拨办公经费。

    张知行也不是不知变通的人,他在政府办大权在握,又有唐学谦的默认,在筹建之初就从政府办调两个人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还调了一部小车给公司专用,前期的办公用品、传真、电话之类的,直接市政府办搬过来,也无需顾忌别人说什么。

    调用的两个人,编制还在政府办综合处,调用到海州控股公司,收入、福利也不影响丝毫,还能跟秘书长加强关系,又怎么会不愿意?

    市里对政府办领导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重新调整,减轻张知行身上的负担,加重两名副秘书长身上的担子,由两名副秘书长分别兼管市容管理局与信访局的工作,权责相关,两名副秘书长又怎么会推辞?

    就算如此,张知行也要因为政府办繁琐的事务耗去大半的精力与时间,对海州控股公司无法做到亲历亲为,需要找到合适的人去执行国企业改制新的尝试。

    张知行与唐学谦都是从海州师院搞经济研究出身的,首先想到回原来的海州师院、现在的海州大学寻找合适的人手。

    张恪听到海州师院经济学教授李明学将辞去教职加入到海州控股公司,对他爸差点由嫉生恨,同样是壳公司,待遇怎么就千差万别?

    李明学愿意屈尊到锦湖的话,张恪可以现在就开百万年薪给他,但是事实上,隆裕集团在几年后也曾以如此的高薪邀请过李明学,李明学却不宵一顾,埋头专心致致的做学问。

    事实上,张恪给唐学谦所设计的针对海州市辖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的模式是由李明学在两年后提出来的,张恪只是仿照本该由李明学提出的模式,并在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良才最终形成现在的方案。

    历史不在今年夏天发生逆转,李明学两年后提出地新改制模式也不会有应用到实践的机会。在两年之后,很多人都看到国企改制中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那时的海州市党政大权,都由丁向山一手把持,谁会轻易放弃这起官商参与的财富盛宴?

    海州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要一直拖延到2002年才组建成立,那时,已经是国有资产盛宴的尾声了。

    张恪希望唐学谦跟爸爸不要向外界透露这方案是由锦湖提供,唐学谦问他为什么,张恪笑着说:“这份方案抛出来会挡住很多人的财路,要让别人知道是锦湖在多管闲事,会遭人嫉恨的。”

    李明学毅然放弃海州师院的教职,也是给张知行抛出这份方案所动。他这时对这种国企改制的新模式也形成初步地概念。但是张知行提供的方案更详实、更成熟。

    还有一点很重要地因素,就是他对张知行人格与学识的认同。

    换作其他人。对国企改制存在地问题看得这么透彻,又有这么强势的背景支撑。放弃公职直接下海参与这起即将到来的财富盛宴才最正确的选择吧?

    当然,锦湖将壳公司的方案提供出来的气度,也让唐学谦、张知行甚为折服,他们还不清楚这些其实都是张恪鼓捣出来的。

    □□□□□□□□□□□□□□□□□□□□□□□□□□□□□□

    张恪在期末考试地前两天,遇到来家里拜访地李明学。

    李明学才四十岁,戴着近视眼镜,不是那种埋头书室专心做学问的邋遢形象。西装革履地他给人儒雅恬静的感觉。很有儒商的气质。他是张知行后面六年才到海州师范任教地,共事了两年之后。张知行随唐学谦到市里工作,他一直留在海州师院,一直到现在的海州大学。这次随李明学到张知行家拜访的还有他的两名学生。

    在张知行到市里之前。张恪在师院的教职工宿舍里渡过他的童年时期,对李明学有着模糊的印象,一肚子学问,却爱好各类运动。

    张恪进门时,张知行正陪李明学还有李明学的两名学生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说话,妈妈在厨房里忙碌。

    “这是小恪,好几年没见了?”李明学扭过头来,温和的看着张恪,“我记得以前在师院里,小恪经常给唐学谦的女儿欺负,有次还哭着从幼儿园溜出来,说是找知行你帮着报仇,那次都把我乐死了。事情一过,他就不长记性了,还老缠着唐学谦的女儿,那小丫头片叫唐婧吧?我记得小恪还搂着人家小姑娘,说是自己的小媳妇,现在有没有长进点,听说还是跟唐婧同校?”

    “不仅同校,还是同班呢。”张知行笑着说。

    “那可不得了,小恪要好好努力,唐婧要长得跟她妈当年一样,可就是大美女啊!”

    张恪见李明学一见面就揭短,似乎对当年的顾建萍颇为向往,头皮发麻,看来他没有因为爸爸的地位要讨好自己的意思,性格洒脱是洒脱了,张恪可不大愿意给别人当成半大不小的少年孩调笑,尴尬的笑了笑,忙躲到房间里,到吃晚饭的时候才出房间。

    吃晚饭时,随李明学过来的那名女研究生问起张恪的成绩,这是梁格珍的心病,马上就要期末考试,而张恪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她现在只要求张恪能不缺考就可以了,说起话来,难免唉声叹气。

    “我高中学的东西还没有全部丢下,我趁寒假里帮张恪补习功课怎么样?”李明学的女生学说。

    张恪看了她一眼,进屋时介绍过名字,她叫肖玟,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长相白净,戴着银白色金属框的眼镜,有着知性美感,波浪卷的长发,在海州大学的研究生中应该算比较时髦的,还没有毕业。虽然长得白嫩,但比起许思还差得一些,这女孩子没出社会,倒是知道紧密联系领导的三昧;记得另一个男孩子叫沈卫东,差不多年纪,李明学推荐他们一同进公司,对他们还是颇为看重的。

    张恪没有理会她,装出腼腆少年的样子,只埋头吃饭,不吭声。

    梁格珍倒很高兴,她觉得趁着寒假好好的补习下功课,那是再好不过了,连忙点头答应:“怎么好意思麻烦你,你平时事情也不少……”

    肖玟笑着说:“每天总能匀出些时间,再说这边离市政府也近,我每天下班后就过来,要是可以,我还能蹭到顿晚饭吃……”

    张恪看着她自说自话,给爸爸使了眼色,千万不要让她当真了。

    张知行也觉得头疼,这么就拒绝掉,可不是打击她的积极性?

    张恪见他爸视而不见,拍了拍脑袋,说道:“放寒假都计划好去香港玩,没想着留下补习功课。”语气硬绷绷的,就这么将肖玟摞在那里。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梁格珍尴尬笑了笑,张恪这么说,让她觉得对不起肖玟的热心,不过又关心张恪去香港的事情,“怎么突然说去香港?之前也没有听你说起过,是不是晚晴领着你去玩?你不要尽给人家添麻烦。”

    张恪含糊的应了一声,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让蒋薇领人去深圳、香港去考察影碟机的市场与生产技术,张恪也想在蒋薇回来后亲自走一趟,反正决定将锦湖的主要事情都交给晚晴,不趁着寒假出去走走,就太无聊了。

    第122章 万燕集团

    刘明辉已经从安徽返回海州,第二天到公司里,张恪想起来问他:“你女朋友是不是在海州大学读李明学的研究生?”这才知道肖玟确实是刘明辉的女朋友。肖玟在学校比刘明辉还高一届。

    刘明辉大学毕业就直接出来工作,肖玟继续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在九四年的国内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群体。

    从肖玟昨天的表现来看,还属于那种既有知识又有头脑的人,但是给市政府控股的壳公司拉过去了。

    张恪没有细问下去,刘明辉只知道锦湖这边由他负责,锦湖背后的股权关系,只有许思与蒋薇两人知道。张恪不清楚蒋薇有没有跟宋培明透露,从宋培明之前的言语里,他似乎还不知情,就算刘明辉与肖玟两人一合计发现点什么,也没必要惊谎失措。

    蒋薇到深圳之后又转机去了香港,还要过两天才能回海州,刘明辉从安徽回来的收获颇丰,随他一起抵达海州的还有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技术部副总工程师丁槐。

    所有的市场调研报告只怕都不及带一个深谙影碟机技术与市场行情的人。

    张恪对待期末考试只能用匆忙来说,由于考试的每天,老妈都会叮嘱一番,张恪倒没有缺席考试,但是心思都不在上面,每天一考完试就赶回公司,了解万燕公司以及当前影碟机市场的详细情况。

    影碟机的生产技术已经半公开化了,作为公开的技术,已经失去申请专利保护的可能,就算万燕公司这时候去申请专利。至少有数十家公司有足够地证据能够证明他们在万燕公司注册专利之前就掌握了这项技术。

    影碟机的生产技术不再是万燕公司独有,但是迄今为止还只有万燕公司向市场推出第一款影碟机,张恪要想最快的掌握影碟机的生产技术,从万燕集团挖技术人员,才是最直接的办法。

    丁槐三十五岁,在九三年万燕公司筹建之前,他在安徽电子科学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姜万勐、孙燕生制造第一台vcd之后,斥资在安徽合肥成立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丁愧就进入万燕公司的技术部。参与后期一系列的vcd影碟机软硬件的开发工作。除了丁槐之外,之前随他一起到万燕公司工作的原电子所同事。有好几个被刘明辉报出的高薪打动,丁愧代表他们负责与锦湖这边正式接触。

    vcd影碟机是全新地音像产品。万燕公司九三年所面临的难题就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前期斥资1700万美元筹建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其中研发资金就用掉上亿,据丁槐讲述,万燕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