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八十七章 狙击懂不,截击建虏

第八十七章 狙击懂不,截击建虏



    前锋的行进速度不快不慢,间距也拉得较开。这样搜索警戒不大会有疏漏,即便遇到伏击,也有反应调整的余地。

    有点象一字长蛇阵,想要全部围攻,需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才行。而击首则尾至,击尾则首回,很有弹性的行进队形。

    郭大靖眯了下眼睛,伏下身子,通过瞄准镜,观察着建虏的行动。

    单论箭法,很多人都要超过郭大靖。但他的长处和优势在于伪装和潜伏,在这个时代,他却有着绝对的自信。

    建虏看到了前方的路障,一个奔在前面的头领高高举起了手臂,队伍的速度立刻慢了下来。

    不错,令行禁止,控马的技术也高超,确实可称精锐。

    郭大靖微抿了下嘴角,透过树林的间隙,将首狙的目标定在了那个头领身上,这是他的幸运。

    箭矢射来,击断了枯枝,落下了雪尘,郭大靖却连眼都不眨。准备不是白费力气,建虏的这点火力侦察,对他来说,完全构不成伤害。

    建虏头领向前挥手,十几个建虏跳下马,向前奔去,准备清除障碍。另有建虏骑马奔向大路两边,张弓搭箭,目光警惕地搜寻着异样的动静。

    百米距离,还有树木杂草,想要发现隐藏很好的郭大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郭大靖轻轻扣动了板机,弩箭无声,闪瞬即至,射入了建虏头领的胸腹部。

    惨叫了一声,建虏头领在马上晃了几下,摔了下去。

    郭大靖选择的位置与路障差不多平行,看似更加危险,但在树林中的纠缠,郭大靖却有着自信。

    其实,他更喜欢夜里。借助于夜视瞄准镜,他将如鱼得水,把敢于入林追击他的建虏,一个个地无声射杀。

    “敌袭!”建虏大声喊叫着,一丛箭矢射向了树林。还有建虏跳下马,向着树林里冲来。

    郭大靖不慌不忙,拉弦上箭,瞄准后再度击发,将冲在前面的一个建虏射翻在地。

    随后,他借着树木、积雪的掩护,沿着已经设计好的路线,悄然撤退。

    时而匍匐,时而猫腰急行,郭大靖来到第二个狙击阵地,拉弦上箭,瞄准了来到路障前,正要搬开清理的建虏。

    一个建虏正指挥着同伴,要一起用力,搬开阻路的树干。但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大张着嘴巴低头看了看胸前透出的半截箭簇,仰脸摔倒。

    郭大靖迅速拉弦上箭,向着暴露的建虏快速施射。尽管弩弓的弹道是曲线,却比弓的要低平,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更短,更难捕捉其轨迹。

    连射三箭,郭大靖只在第二个狙击阵地呆了不到十秒的时间,便又迅速离开,退向第三个。

    按照狙击法则,不在一个位置开两枪,以免暴露位置。但那是在使用枪械的后世,狙击手的敌人同样是狙击手。

    而在这个时代,郭大靖可以不必如此严格。

    一边撤退,郭大靖一边观察着入林建虏的距离,并迅速卧倒,瞄准后射击,将已经追近的一个建虏射杀。

    保持在七八十米的距离,甚至是五六十米,使用弩弓的郭大靖与建虏对射,也占据着优势。

    张弓射箭要保持身姿,就意味着要暴露出不小的身体面积。郭大靖却可以用卧、立、跪、蹲等姿势射击,杀敌的同时兼具着隐蔽。

    都是建虏的精锐骑兵,如果是在阵战中,差不多要三五个明军才能打一个。郭大靖多杀一个,就等于间接地减少了三五个明军的死伤。

    何况,这些建虏之所以能成为精锐,都是久历战阵厮杀,手上沾满了明军和辽人的鲜血。

    血债血偿,以命抵命。

    郭大靖不断射杀着林中追来的建虏,心中却越来越是平静无波。仿佛是一群土鸡瓦狗,在他手中结束的一条条狗命,缈小的激不起他情绪的波澜。

    轰!建虏碰响了预设的地雷,在火光黑烟中响起了惨叫。

    郭大靖冷笑着瞄准、击发,将一个从树后闪身而出的建虏射杀当场。

    每射杀一个敌人,郭大靖都能从中增加自己的熟练度,并提高自己的射击技术。

    无他,手熟耳!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摆脱循规蹈举的射击程序。比如甩手一枪就能打断电线,就已经省略了瞄准。

    轰,轰,轰!

    建虏分散开来,试图包抄袭击者,却碰响了更多的地雷。

    大路的另一边,崔孝一指挥手下,向着进入树林搜索的建虏发动了猛烈的袭击。

    轰,轰!

    地雷在爆炸,箭矢在激射,喊杀声响成了一片,但战斗却并不激烈。

    给予建虏打击之后,不等建虏调整增兵,崔孝一便带着手下迅速撤退,只留下不时爆炸的地雷给建虏制造惊喜。

    郭大靖这边接到信号,开始加速撤退,与崔孝一等人会合后,骑上战马,疾驰而去。

    轰!一声巨响在身后轰鸣,那是建虏搬抬路障触发了大地雷,上面覆盖的碎石将给建虏带来不小的死伤。

    郭大靖和崔孝一在马上相视而笑,这一仗打得轻松。己方只有两伤,可建虏光被射杀的就有十几个。

    至于地雷造成的伤害,不太好判断,可建虏肯定不好过,哪怕是头破血流,也会对战力造成影响。

    上千的大队建虏又如何,几十人照样能干他一家伙。只要有利的地形地势,并做充分的准备,建虏吃亏也找不到赚回的机会。

    “只要两三千兵力,组织几十,甚至上百支小队,每天一个小队只打死一个建虏。”郭大靖似笑非笑地说道:“从建虏攻朝到现在,要损失多少人马?”

    建虏攻朝已经一个多月了,按三十天算,小队按六十支算,差不多有两千建虏要变成死尸啦!

    崔孝一知道这是假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乐观的估计。

    但郭大靖的思路是正确的,就算正面战场抵挡不住建虏,可持续性的消耗,也会让建虏无法在朝鲜呆太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