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历史军事 > 中唐之潜龙在渊 > 第150章 安定西川

第150章 安定西川

    早早得知韩澄会在大祭时以段子璋等人的性命祭祀高适在天之灵,一众川中官员虽然心有戚戚、暗自感叹,但却没有出现什么恐慌。

    主持大祭的人选,照理自该是身份越尊贵越好。

    以职位爵位论,如今身在西川的文官武将,无出杨错之右者,而且他还有着朝廷代表的这一层身份。

    当柏贞节代韩澄向他提出主持大祭的恳求时,杨错未加思索地应允了下来——这本来就一个极好的收拢人心的机会。

    不过,在大祭仪式上,实际所要我做的事情并不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诵读祭文。

    当杨错以极其洪亮的声音诵读完祭文后,祭祀仪式上最大的看点终于来临。

    活祭!

    当段子璋一众十二人被兵卒押解至高适的衣冠冢前时,他们明了了自己的命运。

    有两人当场吓得晕死过去,更有三人下身失禁,尿液沿着衣袍滴落下来,很快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小摊水洼。

    其余几人也个个面色苍白,浑身颤抖。目光呆滞。

    唯一稍显得正常些的人,就是段子璋。

    他原本还曾想献计求存,并向韦皋表达了这个意愿。

    韦皋当时虽然诈做应允,其后却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时间稍久,以段子璋的智慧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从他此刻地表现看来,他已经认命了,甚至显得有些无所顾忌。

    “韩澄,你自以为是高适麾下头号挚臣,若不是你莽撞行事,高适何致遭难?杨盛、张禄,你等若当真如自诩一般忠贞。为何不慷慨成仁,反而甘投于刘辟?最后又再倒戈,分明是两面三刀之极!”

    “牛敞。你这绝世佞臣,当日高适以你狂妄无德弃你不用,你常常亢骂高适;刘辟宽厚为怀,重你任你,你却不识知遇之恩。以你德行。三年之内必遭横死!”

    段子璋肆无忌惮地对川中重臣一一点名,破口大骂。

    韩澄、柏贞节面色冷淡,完全当段子璋是死人一般;杨盛同样面色平淡,他是喜怒不形于色。

    相形之下,牛敞却是满脸铁青之色,虽然克制着自己的行动,但那对喷火的眼眸似乎要将段子璋吞噬下去。

    当屠刀临头地那一刻,段子璋仰天长叹:“吾有经纶之才,恨无纵横天下之日,惜哉。惜哉……”

    刀片挥舞,满腔热血自断颈处激喷如泉,十二颗人头如滚地葫芦一般跌落尘埃之中。

    大祭仪式之后,寻了个机会,杨错将韩澄、柏贞节、杨盛、张禄共邀于一处,就西川的未来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商谈。

    从抵达成都之日起,杨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杨盛、张禄等人做出了表态。近半个月的时间,他们自己也该有了成熟的决定。

    面对身为川中文武之首的这四人,杨错再没有做什么掩饰,很坦诚地表明了将西川收入朝廷麾下的意思。

    韩澄和柏贞节沉默而未置可否。

    不过,以韩澄地耿直性情,没有立即恼怒翻脸,其实已能表明他的一些态度。

    稍后,还是杨盛先开了口。

    他首先询问了能否让高侃继任益州刺史。

    杨错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反问经过一年多的战乱后,西川最需要地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人心的安定,民生的恢复。

    如果让一个无法实际理事的少年主掌西川,随之而来的权力斗争将无可避免。

    沉吟了片刻后,杨盛再次询问我对西川有何打算。

    想了想,杨错很坦然地告诉杨盛,及韩澄、柏贞节、张禄,朝廷已经派张延赏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间稍长或许会换其他的地方官员接任,但川中士人的权益绝对不会受损。

    其他的方的官员可以到川中为官,川中官员同样也可以到其他州郡出任刺史、郡守,朝中肯定也会有川中才华卓异之士出任要职。

    为了打消杨盛等人的顾虑,杨错很简单地列举了一个现成的例子。

    最近几年,朝廷官员交叉为官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既促进了治政清廉,同时也没有损及两州士人的利益。

    思索了许久之后,韩澄、杨盛等四人最终接纳了杨错的主张,同意归附。

    两日后,韩澄、柏贞节、杨盛、张禄等五十余名川中文武官员联名上表,奏请朝廷巡抚西川八郡,以安川中民心。

    十日后,飞鸽传书至成都。已故高适,朝廷赠礼部尚书。并下旨,由翰林院博士把高适的诗编写成《高常侍集》,流传于世。

    同时,诏告天下——大唐皇帝陛下即将巡幸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