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书院 > 历史军事 > 贞观之志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世民分封 (求订阅 求月票)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世民分封 (求订阅 求月票)

支持,未来之路遍布荆棘。”

    “所以我不能接啊!陈师,您且快快回信吧!”

    着急的李恪再一次要站起来,却还是被陈宇压得死死的。

    “但殿下可曾想过,陛下思量分封而永固天下已久。如现在作为先头的殿下不同意,陛下将作何想法?又至陛下于何地?”

    恶了李二这种事情,陈宇可能还真敢做,但找遍整个大唐,也就陈宇和魏征这种孤臣类才敢了。

    但凡皇子敢倒行逆施,下场自古至今都没有一个有好过的。

    本欲起身的李恪思量片刻,便‘扑通’一下坐回到了位子之上。在李恪的嘴里,更是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父皇这是想绝了恪儿的路啊!父皇这是想让恪儿去死吗?!!我做错了什么,我究竟应该如何才好啊!”

    能看出来,现在的李恪,心里究竟是有多么的绝望。

    而陈宇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缓缓坐回到位子之上,没有劝诫李恪,而是再次打开了电报机,开始滴滴滴地打字了。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李恪没有任何反应,现在的他只是一心认为李二想要拿他做自己一意孤行的试验品。

    成功了,李恪就是全天下最大的藩王!在不远的未来,可以想象得到的地方,李恪将会被新皇全力节制。

    失败了,李恪将一无所有,有很大的几率他会死在这分封的道路之上。

    其实历史上也是这样的,只不过正史的分封没有现在那么夸张罢了。

    李恪在被分封后的不久,就被诬陷了一场。结果食邑丢了不少不说,连他更进一步的资本都烟消云散。

    这应该就是电报机存在以来,第一次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吧。至少在陈宇心目当中,已经没有任何事情,比现在蜀王的处境更让人担心的了。

    两次极为迅速的回呼,当第三次时,陈宇放慢了速度,同时嘴上也跟着开始翻译起了自己所写的内容。

    “儿臣恪惶恐敬上,陛下万安,恪自就任剑南道行军大总管以来,便时刻自省,战战兢兢,父皇的教导更在儿臣心中不停回荡。儿臣有今日之成就,亦是父皇与诸位师长之功。《周礼》中曾言,‘长者赐不可辞,辞之不恭。’儿臣本应向北叩拜谢礼,但还请父皇念及儿臣领军在外,国之动乱未除,先行搁置分封。待儿臣西逐吐蕃,虏其赞普,亡其国度,大胜归来之时,定当面跪谢父皇之疼爱。蜀王恪手书。”

    旁边六神无主的李恪听完,吓得当时就站了起来。

    无他,陈宇根本就不是推脱的意思嘛。

    等到吐蕃剿灭了,他的功勋岂不是直逼当朝大将军神李靖了?!再加上现在说的那些话,到时候不分封都不行了!

    “陈师!您这又是为何啊!哎呀呀!这,这岂不是陷李恪于不仁不义、言而无信之中去了嘛!!”

    李恪自从想通利害关系之后,就已经绝了受封的念想。

    在他看来,即使是恶了李二,都比百年之后,全家死翘翘要好很多。

    可陈宇却并不这么认为,松开了手中滴答作响的机器,陈宇轻轻摇了摇头,按着李恪的肩膀,对其安抚道。

    “殿下,末将并非想要将您逼上绝路中去。为今之计,陛下急于分封,其他众臣但凡敢阻拦的,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末将索性先用这一个‘拖’字诀,不论吐蕃打得如何,至少现在不会有问题。朝臣方面,想来他们应该能明白殿下的苦心才是。”

    “可若打完了怎么办?”

    毕竟这是打仗,并非儿戏。根本不可能像是后世电视剧中那样,一打就是几十年的生死决战。大唐如今国力正当鼎盛,是肯定不会拖延的。

    如果李恪受阻,李二绝对会再派一员猛将作为副手,辅佐催赶着剑南一路大获全胜。

    李恪的问题陈宇当然是知道的,他想都不想,就回答了上来。

    “攻打突厥,我们用了半年时间,善后更是用了五年都还未完成。殿下何必急于一时呢?等陛下和朝臣们不耐烦了之后,他们定会先将不矛盾的赏赐封给殿下。至于矛盾的嘛,殿下可能忘记了一个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陈宇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了点点笑容。蜀王这边也一样,微微一怔,竟然也跟着放松了不少。

    带着些许试探意味,蜀王轻声问询道:“陈师说的可是长孙先生?他才刚刚及冠,真有如此大才,让陈师这么看重于他么?”

    不是蜀王不相信长孙冲,而是蜀王只相信陈宇罢了。

    轻轻点了点头,陈宇的目光好像穿越了千万里,看到了正在向东南方向疾奔着的长孙冲部队。

    “殿下,今日之后我也该走了。您稍安勿躁,我会带走这个电报机,想来明日长安方面定会再拿来一台。此物密码本,暂且您一人知道便可。您可还有甚疑问?”

    听到陈宇刚来就要走,李恪十分不舍道:“陈师,再坐两日吧,恪独自一人应付不来的。还有这电报机,我根本使不来。”

    但陈宇却连连摆手,表情却是越发慈祥了不少。如果这种表情放在普通这个年纪的少年人身上的话,肯定是十分滑稽的。

    可现在在李恪眼中,却十分的恰当,就好像陈宇本就应该是这表情才是。

    “殿下,东南不稳,则帝国不稳。冯昂兵锋不利,只是因为秦大将军所部拼死拦截所致。且我江南大军根本没有北地军卒的战力,想来这抵御也十分艰难。一旦冯昂突破重围,剑南道将成为大唐的一块飞地。极有可能对方会划江而治,进一步与吐蕃联合,把我军抵御在长江以北。未来可没有您想的那般顺利。”

    事实正如陈宇所言,甚至比陈宇的还要紧迫。

    远在长安‘头顶’的吐蕃大相大论尚囊,此刻已经开始了他的后手。

    “空军将准备好的礼物,送到南唐手中吧。我们无需死拼,他们自然会为我们做马前卒。至于周边那些小国之所做为,无须理会。过一阵子之后,他们就会加入进来。”

    送走了传令兵,大论尚囊本来柔和似水的目光突然犀利起来,冷冷地盯着一旁单膝跪地的丹增赤烈,如刀割般的声音从他口中传了出来。

    “你,误了赞普大事!若今次再敢战败,帝国将永无你丹增一系!”

    ‘仓啷!’

    “大相放心!丹增已死相报!”